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18日
年味儿最是故乡浓
樊涛
  腊月二十三一过,年味儿就更浓了。
  即使平日比较懒散的人家,也都得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喜欢宅家的,也出门置办年货了。
  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到处一片中国红。一排排的门面房前摆放着各种年货,大箱小箱堆成了山,看得人眼花缭乱。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一浪高过一浪,宣示着这方土地的繁华与热闹。
  过年不单纯是过年,已经成为人们一年生活的总结和归纳,也有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过年关”。这一年生活困苦,债务连连,年关便难过,只好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富贵临门;如果是个丰年,粮食满屯,牛羊满圈,油糕、黄米馍馍金黄灿烂,大鱼大虾这些稀罕东西也会满满地摆上一大桌子。
  回家过年,与父母团聚,早已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拖儿带女在外打拼了一年,都不容易。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看春晚,便是一种幸福。混得不错的,还会在心里偷偷比阔斗富,看看谁家的鞭炮响数最多,放的时间最长,焰火窜得最高,且绽开的花形漂亮;谁家的孩子枕头底下的压岁钱最多。便觉得活出了气度,活出了尊严,走起路来都带着风。
  大年初一的饺子自然不能少,还得往里包几枚硬币。吃饺子时吃出硬币的,预示着今年将行好运;也有孩子半天吃不到有硬币的饺子的,大人们便偷偷将一只有硬币的饺子放进孩子的碗里。孩子一咬,嘎嘣一声,便咧开了嘴笑。
  吃完饺子,洗漱了碗筷,地也不扫,便倒头补觉。熬了一晚上的夜,早都困得不行了,睡得昏天黑地。初二一大早,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长辈从衣服口袋中摸出红包发给晚辈。出嫁的女子这一天会带着女婿回娘家。
  陕北的年味儿,要等过了正月初六才算真正热闹起来。人们从酒池肉林中醒来,开始舒活筋骨了。每个村几乎都会组建一支秧歌队。俊男靓女们穿着大红大绿的秧歌服,举着伞舞着扇,变换着各种方阵,尽情地舞,尽情地跳。有心的,便会舞出感情,到了来年,便成了一对小夫妻了;年长的,骑毛驴和划旱船,扮出几个形态各异的妖婆子和丑角男,跟在队伍后面,专门负责搞怪逗笑。
  伞头是整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大多都是年龄偏大的男性,是村里的能人,不仅能说会道,歌词还得现编。比如“一圪嘟葱一圪嘟蒜,一圪嘟婆姨一圪嘟汉,一圪嘟秧歌满沟转,一圪嘟娃娃就撵上看……”就成为陕北广为流传的经典唱词。
  如果两支秧歌队相遇了,两个伞头礼让三分后,便会用唱词降服对方。唱词极讲究,也显功夫,一旦压倒对方,整个秧歌队仿佛瞬间打了鸡血,也跟着士气高昂,甩开膀子使劲舞,使劲跳,从马路中央扭过去。败了的一方撤到两边,闪开一条道。伞头再谦虚一回,三鞠躬,唱着歌词表示感谢。
  秧歌队实力强的,则会开着花车,车前打着牌子,到镇子和县城去拜年;队伍小的,只在村里热闹几天,向几户有钱的人家拜年,赚取一点茶水钱。直到正月十五,秧歌队打头阵,领着人们转完三天的九曲,才会宣布解散。
  正月二十三是燎疳节,院子里会点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从火堆上跳过,恶毒东西就被燎得干干净净,百病便不会找上门来了。过完这一天,陕北的年才算真正结束,人们的生活才逐渐恢复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