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涵雨
“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延安,著名的革命圣地,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发源地。
如今,在这里,诉讼服务可以手机“一键下单”,开庭当事人相隔千里却“云端相见”,案件信息“一秒到达”……市法院紧扣信息化时代脉搏,以智慧法院建设赋能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更强,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码”上办——司法为民高效实现
“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是信息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
“需要来回跑、手续繁琐”“智能手机程序复杂、不会操作”“调解机构人员信息不匹配、诉前调解处于被动”……经过大量调研走访,找准基层诉讼服务的“痛点”后,延安中院决定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数字应用平台。
“码上法庭App”应运而生。
群众无需认证,“扫码”后,通过“我要告状”“我要调解”“我要信访”等七大模块,一键进入需求模块,系统便会按照要求直接弹出结果,完成各类功能。“没有使用门槛,老年人都可以使用,手机根据需求自动匹配处理,主打一个简单快捷!”市中院信息办干警赵帅介绍该App开发情况时讲道。
经过半年多反复架构、调试,2023年6月,“码上法庭App”在5家基层法院开始试点。
作为试点法院之一,子长法院运用App,整合法官和专业调解机构等资源,下沉乡村、社区一线,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源头解决。
2024年1月,子长市某小区25家住户因供暖效果不好,拖欠暖气费。由于纠纷当事人人数较多且矛盾激烈,小区业主委员会便通过“码上法庭App”提出诉求。
子长法院立即安排专职调解员与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调解。在走访了解情况后,调解员一方面向供热单位转达居民诉求,提出对于温度确实较低的用户适当减少供热费用,高效解决供热问题的建议。另一方面向居民释法明理,分析供热管网改造、供暖管道不畅等影响供热温度原因,针对每户不同情况逐一化解。经过5天努力,群众心中“疙瘩”被解开,25件纠纷全部化解并兑现。
开展试点以来,5家法院运用“码上法庭App”网上立案780件、网上庭审125件,调解938件,实现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
“开发‘码上法庭’App,让群众在手机上就能表达诉求、解决实际问题,是市法院数字化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具体实践,下一步,继续拓展App功能,积极融入综合治理大格局,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忠涛介绍道。
“云”上见——公正司法加速抵达
“送达难”是困扰基层法院的“老大难”问题。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一次人工送达,需要1辆警车、2名干警奔波百里,除了高额经济成本,还要面临外出送达风险,且送达成功率低;一次邮寄送达,需要5至10天,同样送达成功率低。
为解决“送达难”问题,市中院进行集中攻坚,筹建全市法院电子集约送达平台。
办案法官只需将送达案件推送到该平台,由送达平台通过微信、短信、邮箱、电话等形式向当事人送达各类文书。对于失联当事人,平台通过信息修复功能,迅速查找其实名认证电话号码,从源头提高触达率,大幅提升送达率,且沟通、送达过程全程录音留痕,确保合法性、安全性。同时,当事人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法院文书材料,有效减轻诉累。
2023年9月,黄陵法院对一起民事案件发起送达请求,要向当事人送达开庭传票、起诉状等应诉材料。送达中心收案后立即处理,拨打当事人电话发现已经停机,便通过失联人信息修复功能,进行“一键式”电话拨打。联系到当事人张某后,送达中心工作人员以短信加链接的方式将法律文书发送到其手机上,张某随即阅览了法律文书,案件送达完毕。
“发起请求不到1小时就能完成送达,比以前自己去送达快了几天!”办理该案的法官杨李静表示,集约送达把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法官能专注于案件审判工作。
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市中院集约送达中心累计送达完成13253件、送达完成率90%,共送达成功19299人次、送达成功率85%,送达成功率提升了2.5倍,送达费降低20余万元。
集约送达平台是市法院运用信息化推动审判业务的缩影。建设智能“云柜”,针对性解决法官和当事人资料交接问题;与公安交管系统联网,一键解决全市法院执行查扣车辆难题;采用智能化案件管理系统,实现案件办理全流程监控……
“‘案多人少’是基层法院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信息化赋能,深挖内部潜能,是提升审执质效的重要途径。”市中院审管办主任张晓红介绍,去年以来,依托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市法院积极打造高效优质办案模式和全流程精细化审判管理模式,办案质效各项核心指标值均优于同期值。
“智”上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智慧法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瞄准工作短板、破解需求难题,统筹考虑全局性、实用性、前瞻性,才能让“智慧法院”更实用、更好用。
受到疫情期间法院云端工作“不打烊”的启发,市中院从审判工作需要和全市法院工作实际出发,提出“智审、智执、智服、智管”为核心的智慧法院建设体系,明确了从“重硬件建设、轻系统开发”转为“以建设服务审判主业的软件平台为重心”的智慧法院建设思路。
——2022年2月,制定出台《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为全市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法院信息化3.0版主体框架由此确立;
——同年5月,市法院数据系统入住“华为云”,不仅数据存储环境安全可靠,还实现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的全流程集约化、智能化管理。
——2023年3月,首次开通电子集约送达平台,实现了全市两级法院通过电子送达的形式送达案件;
——同年4月,市法院信访预登记平台系统运行,让信访案件随时随地“有据可查、有人可找”;
——8月,“码上法庭App”上线运行,实现了矛盾纠纷及时响应、现场调解;
——9月,圣地法院财产保全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当事人、法官、保险公司互不见面的财产保全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
——10月,全面实施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拉开了无纸化办公办案序幕;
…………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市法院信息化助力审判执行模式正发生“质”的变革,逐步形成了智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管理”格局。
据统计,2022年以来,市法院累计网上立案5200余件,网上缴费4100余次,网上开庭7500余场,网上调解2300余次,通过信息化平台办理各类事项超10万余项……这些数据背后,正是智慧法院减轻群众诉累、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集中体现。
“智慧法院建设是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好延安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积极践行新时代能动司法,把‘全面覆盖、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作为智慧法院建设重点,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延安高质量发展!”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