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人间烟火细水长流
——读梁晓声《人世间》有感

  春日微风,草木新生。没课的午后,窝在沙发上静享悠然,快意自足。读完梁晓声历时八年写作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
  小说在人世间的大视野下展开,时间跨度五十年,紧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逐步扩散到社会的其他阶层和人群,展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再现处于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为幸福生活作出的人生努力与艰辛不易,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初读慨叹,心绪随着周秉昆秉性善良平凡而不窝囊、郑娟无惧苦难永远达观坚强、周秉义忠孝难两全的矛盾抉择、“六小君子”酸甜苦辣浸润奋斗成长而不断起伏变化;掩卷凝思,却发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亦是故事的主人公。
  人世间的雨雪风霜,从不曾饶过谁。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每个人一路走来,都磕磕绊绊,历经风雨,极为不易。光字片平民百姓的坎坷命运自不必多说,看似人生赢家的成功人士,亦各有各难以言说的烦恼忧愁。正所谓,人生没有完美,事事难尽人意,人人都有自己难以跨越的沼泽。而这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曲折苦难何尝不是我们最真实的人世间?
  梁晓声曾说,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人世间这一部分他者的命运,告诉另一部分人”。透过《人世间》,我们真切地看到处于人间烟火和一地鸡毛中的自己,更清楚地领悟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崩溃,一边自愈。苦就是生命的常态,“嚼嚼自己咽了”。正如歌词里说的那样:“一生风霜雨雪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迎风歌唱。”所幸,我们看清了狂风刚至、暴雨又起的真实人生,依然相信人间值得,热爱生活。
  延伸知识链,才能承接命运抛来的机遇。余秋雨认为,读书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周家三个孩子中,大哥周秉义和大姐周蓉自小喜欢读书学习,时常交流探讨。相较于同龄人,他们思想有见地,人生有目标,生活有方向。可以说,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逃离了光字片,赢得了新人生,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弟弟周秉昆,却因为文化水平低吃尽苦头:干着脏累的体力活儿,住在破烂的贫民区。被贫穷束缚,被苦难裹挟,被坎坷轮回的周秉昆在与命运的较量中,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终生头脑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识和思想,就连颗黄豆都不如”;终于明白,读书才是最有力的武器,读书才是通往逆天改命最便捷的道路。因此,他和妻子郑娟辛辛苦苦供养两个儿子,期盼他们学有所成,拥有选择的权利,享有优越的人生。
  周秉昆竭尽全力所做的这一切恰好印证了作家刘润的观点: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会影响我们在食物链的位置,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人生的现状,表面看是生活各方面状况的总和,本质暴露的却是知识链的现状。知识链若没有优势,在社会生存中就难以占据主动。人生没有白读的书。读书,不仅是填充知识链的最好方式,更是打开视野、开拓格局、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
  家风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源。俗话说,家风正,子孙兴。小说中周家三代人近五十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看到个人发展与原生家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周志刚虽然只是一个常年在外支援祖国建设的普通建筑工人,但他做事讲原则明事理,为人有格局知远见,培养的子孙后辈在光字片令人敬佩羡慕。作为周家的定海神针,他理解秉义的不易,懂得秉昆的委屈,心疼周蓉的处境,欣赏冬梅的善良,感激郑娟的付出。作为周家的灵魂人物,周母给予了特殊年代,天各一方的家人们心在一起的温暖和乐观。细观周家三个孩子,秉义的正直、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热烈,甚至是大儿媳冬梅的善良和二儿媳郑娟的坚韧,均能在周父和周母身上找到影子。
  有人的地方,就能彰显教育。家庭便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源泉。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三观,如同灯塔,影响孩子一生的航向;父母的行为,如同书本,反复阅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小说《人世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爆火,爆火的魔力应该不难想象。因为《人世间》最动人之处就是,在真实的时代质感里谁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乐呵呵地让生活有奔头,热腾腾地让日子有滋味。正如梁晓声所期待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这既是作家的初衷,也是读者的感受。
  天上烟花稍纵即逝,人间烟火细水长流。平凡如我,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即使岁月静好是瞬间,一地鸡毛是日常,内心深处仍要繁花似锦,深情而活。
  (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