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电视人的文学收获
——读董国军散文集《用心看世界》

  段琼
  电视人董国军,曾编导过众多纪录片,并荣获过全国性纪录片奖项。他也是一位业余作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散文、小说以及杂文多篇。2023年,他出版了散文集《用心看世界》,这既是他近年来文学表达的集中展示,也是他长期从事电视纪录片编导工作之外的文学收获。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特别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用心看世界》全书共有36篇散文,分为四部分,这也是作者记人叙事、触景生情、感悟自然、领略人生的基本载体。作者没有简单地平视世界,而是用心灵去看这个世界。作品集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用心记录、用心描述、用心解析的成果。这些散文均从电视人的视角出发,静静观察、记录、描绘、解析着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那永远割舍不了的故乡,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那熙熙攘攘的尘世,还有心中那永远不可泯灭的彩虹……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既强调记述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也强调行文结构的自由性。这就要求散文作者的真实性——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及相关事件的真实性。董国军的散文,所描所写的均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情感真实细腻,且温情自然。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作者对父亲、母亲、乡里乡亲、同学、师长等人物的记叙,这些普通且平凡的小人物却给予作者无限的温情与感动。作者笔下的父亲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面朝黄土背朝天,八岁砍柴,十岁挑粪,十二扶犁,十八成家。此后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肩挑日月,手拉光景,应二十四节气之节拍,养家糊口,教子养女。他一生辛勤劳作,从未停息。正如黄土地上的耕牛一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自己无言的行动,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然而岁月无情,时光易逝,父亲渐老,病毒侵扰,反反复复,最终走向天堂。父亲的一生并未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作者看来,父亲就是一座高山。如今高山也轰塌,给人沉痛打击,但父亲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作者笔下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不识字,但却知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供自己的儿女读书便是她朴素的愿望,让儿女走出乡村便是她奋斗的目标。为了补贴家用,为了供自己的儿女读书,母亲卖力地打酸枣、割柠条、编囤囤、喂猪、干农活,只为凑够孩子的学费。家中生活虽过得捉襟见肘,但每当有客人上门时,母亲即使借粮也要热情招待,一定要让客人吃饱饭再走。和客人一起吃饭时,她一勺一勺地给客人添饭,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铺路,只盼出门在外时,能得“贵人”一丝关照。而今,母亲已处晚年,病痛不断,但却是父亲去世后作者心中最后的情感寄托与慰藉。
  老家瓦依沟村是作者成长的之地,也是作者记忆深处的温暖摇篮。因为那里蕴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美好、千金难买的乡情与大爱。在农业合作化时代,村民们同吃大锅饭,共同劳作,乡里邻里守望相处。侍弄庄稼,养育儿女,交公粮,就是他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即使农业社时代悄然消失,各家各户单干,一家有难、全村帮忙的精神也永远保留在善良热情真诚的瓦依沟人的骨子里,时刻喷发。家中箍石窑,村民自发撂下自己手里的营生,赶来帮忙。十几号人轰轰烈烈干活,十几号人轰轰烈烈吃饭,没有一个人吃苦叫累,只是井然有序地干着自己手中的活,直至石窑箍好,才算结束。更暖心的是在这期间,总会有人主动询问粮食、人力是否充足,随时愿意帮忙。这是怎样的信任与乡情?这种实心实意出血流汗的帮助,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当今社会中难以见到的真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但那一天真的到来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让人难以承受。近年来,年届花甲的作者经历了朋友罹难、同学病故,那些远去的身影,使其深深感受到了情感被割裂的疼痛。为了纪念这些好友们,作者将逝去好友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性格特征、所作贡献都如数家珍般详细记录于自己的散文集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中,流露出对友人逝去的不舍与怀念。生命虽已陨落,但弧线永远无法擦掉,记忆无法抹去。我想天堂有灵,定会张开怀抱,迎接高人白军民老师、艺术家冯山云、同桌申安生、同学张建林等的凯旋。
  再观作者这部散文集,全书蕴含着亲情、乡情、友情,三情皆备,真实动人,情感真挚。现今有真实情感的作品越来越少,多数散文集走向了情感淡漠的歧路,丢失了最纯粹本质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我以为《用心看世界》为现今的散文创作重新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注入了一股人情暖流。这是一个电视人对世界的真情告白,更是一部反映电视人真实情感的作品集。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读《用心看世界》,我理解的美就在心中。只有用心拥抱世界,用心看世界,用心去体味世界,才能真正感受与领略世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