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0日
在《红楼梦》中找寻中华文化
    ● 嘉宾张怡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作家说》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张怡,她是陕西省第五届柳青文学奖入围者、中山书院客座教授、宝塔区作协副主席。曾出版作品集《苍凉的影像》,近十几年致力于研究《红楼梦》,并于2017年出版了《红楼痴梦》。
  胡琛:张老师,请谈谈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
  张怡:刚参加工作时我是一名电话接线员。后来话务室来了一位延安大学的老师,借给我5本纸质的《悲惨世界》。开始时,我散漫地看着,权当打发时间;到后来,我发现小说的世界竟是如此美好与美妙。然后我在延大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每个星期骑自行车到图书馆借回一个星期的“精神食粮”,都是一些世界名著。我上了瘾似的,不停地读。当时我非常喜欢读关于西方人吃饭的细节,比如,苏联文学里有面包沾着盐的吃法,高贵优雅的上流阶层办的各色沙龙等。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文学开始的时候永远是深入浅出的,它先是引起你的兴趣,先是娱乐了你,慢慢地才让你理解人生的深刻与悲哀。
  胡琛:可以谈谈您的作品创作过程吗?
  张怡:我前二十年看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几乎所有名著都看了,看到最后,突然感到非常迷茫,看了那么多经典,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答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喜欢上了张爱玲的传奇故事,她用自己繁华艳丽的笔,剥尽世间男女的华丽外衣,窥见世俗的雾散苍凉,又因她的一句“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对此书好奇。直到2005年,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了《红楼梦》,让我正式接触《红楼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尽我所能地去找研究《红楼梦》的书进行研读。这一研读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17年《红楼痴梦》一书出版。
  胡琛:您认为文学是什么?
  张怡:文学首先是人学,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呈现,是揭开人生之谜、人性之谜、情爱之谜、宇宙万物之谜的神秘钥匙。它和物质世界是一体两面,就是说它是物质世界的另一面。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会抑郁,简单地说,就是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而《红楼梦》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它完完整整地呈现了一个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合一的一个真实的世界,包括儒家的世俗世界和佛家、道家那个玄幻而幽秘的精神世界。我们世俗之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以为真实的世界只是以儒家为主的看得见的世俗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比如权力、金钱、地位、美人等物的世界,而不相信还有一个更大空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幸福。
  可以说,古往今来包括西方的作家都从来没有像曹雪芹那样真实地呈现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之中,但有谁能真正了解生活。我就从来不相信宝玉、黛玉仅仅是小说的人物。他们是真实的人,比我们这些人还要真实,是有血有肉有精神生活的真人。
  胡琛:张老师,您最喜欢的文学类型或体裁是什么?为什么?
  张怡: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说。近十多年来,我主要看的是《红楼梦》,不知看了多少遍,仍是爱不释手。《红楼梦》从远古神话《山海经》拉开小说序幕起,其间《易经》、老子、庄子、儒家、诸子百家、佛家、禅宗、诗歌、小说、戏曲……可以说所有的文化精髓,通通包罗了,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具有如此惊人而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
  胡琛:您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来自哪里?
  张怡:主要是不停地反复读各类资料、书籍。因为红学还不单纯是文学,更是中国顶级的学术研究,还有深度的思考,因为它涉及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非常庞大。
  胡琛:您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怡:作家的挑战永远来于自我,比如知识储备少,对中华文化深层次了解少,只知道点皮毛。凡是涉及《易经》、儒家、道家、佛家的东西,我只能点一下,还需要向专门研究的学者学习。
  胡琛:您未来的计划或者展望是什么?
  张怡:我还准备写《红楼痴梦》系列书籍,因为感觉《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而《红楼痴梦》只写了一点感悟。《红楼梦》是整个宇宙,而《红楼痴梦》就像是一滴水面对着茫茫无际的大海,我也不过是尽自己的一点力而已,能写多少算多少,也算是为中华文化复兴做一点小贡献,这是我个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