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7日
创作和作者一起解读长篇小说《天下安定》
    主持人胡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之际,FM107.7延安综合广播《作家说》栏目组特邀请《天下安定》作者、延安市作协主席侯波先生,讲述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故事。

  胡琛:请你谈谈《天下安定》的创作背景。
  侯波:《天下安定》的创作,有两个背景。一个是2015年至2018年,我在子长挂职3年,正是在那时,我通过走访、翻阅资料,了解了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对子长人民的不屈性格、事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子长是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共有10名将军。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当时的子长正发展旅游,安定镇被列为全国甸镇,正在建设中。我曾经多次到过这里,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当时我就想着能不能写个小说,然后通过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来带动安定古镇旅游,从而带动整个子长的旅游,就像《大宅门》《平凡的世界》一样。如果能将安定古镇带红,也算是我对这片土地的一份回报。
  胡琛:《天下安定》创作的思路是什么?
  侯波:有了这个想法以后,这个时期我读到了一本书,是一位叫黄琛的作者写的《瓦窑堡旧事》。这个作者其实是个红二代,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时候,在子长建立了印钞厂,贺子珍是负责人。当时,黄琛他爸爸就在这个厂子工作。他爸爸和当年子长的一位姑娘结了婚,第二年就生了小黄琛,但是由于是战争时期,情况瞬息万变,他爸爸后来受组织委派,就去了东北。他妈妈曾经多次找过他爸爸,但由于是战乱时期,音讯全无。找不到黄琛爸爸,他妈妈过了两年就改嫁给子长剧团的一个人。于是,黄琛就慢慢在继父家里长大了。当他长到12岁的时候,胡宗南就打进来了,毛泽东开始转战陕北,黄琛的这本《瓦窑堡旧事》就是回忆这一段事情的,由于是他个人经历的,所以里面的事迹,记叙得特别生动,比如当时的日本轰炸机是什么样的,国民党来了是什么样的,大伙是如何跑到山沟里革命,等等。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也非常有趣,我看了以后觉得很稀罕,又连着读了好几遍。后来,我就想着可不可以以这一段来构思个小说呢?想来想去,就又结合发生在解放区的一件旧事情,最终写成了长篇小说《天下安定》。
  胡琛:书名为什么要叫《天下安定》?
  侯波:小说写好了,但是没有个合适的名字,恰好就在我写的那一年,子长县政府举办了一次宣传口号的征集,我当时是评委。我看了所有来稿,见有一个朋友应征的是“大美子长,天下安定”,当时一听,灵机一动,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天下安定一语双关,既说了具体地名是安定镇,同时又和我书里表达的意思一致。
  胡琛:您想通过小说主人公月秀的成长故事揭示一个什么道理?
  侯波: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大概有三四年时间,主要以胡宗南侵犯子长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了安定镇及一个村子发生的事情。
  文章主要塑造了月秀这个人物形象,个人觉得这个形象塑造得还比较饱满。月秀由于婚姻遇到问题,被安排在了姑妈家。她先是待在村里没事,后来在邓汉杰、东坡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她先是关注个人的一点事,接着给全村群众办了一些事,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先是带大家抢粮,接着利用方方面面的关系,救出了村行政主任。同时,她对共产党也有了初步认识,认识到东坡这些人的信心和力量来自哪里,她自己的精神也开始成长了起来。
  在描写月秀的同时,文章还描写了马专员、邓汉杰、东坡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形象,他们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他们的感召下,月秀、钱成成、钱东来,一大批普通人的精神都成长了起来。我主要想通过这些人的精神成长,揭示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得天下。民心安则天下定,共产党最后得天下是民心所望,民心所想,民心所归。
  胡琛:小说结尾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写?
  侯波:我小说的结尾,是写钱家的几个人由于抢亲被共产党关了起来,被共产党派去给乡政府打窑,从事体力劳动。但那个时候他们是无奈的,是心中有酸楚说不出来的。但在结尾时,两个亲家和好了,一起商量着等战争结束,要尽快打完这几面窑洞。我之所以这样写,一是和开头形成一种呼应,我小说开头就写的是寻找七面窑,且看到了这七面窑。另外一个就是写人物的变化,通过这个细节反映人物精神的成长。他们从先前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主动,这都说明这些人精神有了突出的变化。有些朋友说读我的小说不过瘾,说我没有写如何打下安定城,只写到成成回来了,部队打算打城。殊不知,我的小说只是塑造人物成长了,人物性格长成了,我写的小说也就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