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2日
让流淌的生活泛起诗意的浪花
郝海涛
  普通人的生活犹如一条平静的河流,随着岁月轮转缓缓流淌。但总有一些人能够让属于自己的那条河泛起诗意的浪花,并且撷取其中最为晶莹剔透的部分,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明亮通透,以此来观照内心,怡情润德。《美陶》这本精美的作品集就是郭愿宏先生为读者奉献的一朵真诚的浪花。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少不均,世代人吃尽了缺水的苦。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在此交融,烽鼓不息,战乱不断,也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如今,时代日新月异,国家富强昌盛,南水北调,引黄入延解决了吃水问题,但文化的发展繁荣还需凝心聚力,循序渐进,因此,《美陶》这朵在黄土地上泛起的浪花就显得尤为珍贵。
  这朵小小的浪花,我们应该捧起它、珍视它。文学史的长河中不乏恢宏大气、抒写时代的作品,也不缺高歌英雄、赞颂帝王的美篇,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带给人的便捷,给了普通人展示文学才能的平台,人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记录者和发声者,他们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也让社会更加关注和在意平凡个体的冷暖悲喜,文学的圣光同样照耀到他们生存的角落。《美陶》所收录的作品,大都是作者在“虚室生白”公众号上一篇篇发表出来,然后乘着信息时代的翅膀,飞到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并且获得了多次转发和点赞。于是,《温暖的伤口》得到了治愈,《情归何处》找到了归宿,《个个人心有仲尼》宣扬了真善美,《黎明的歌者》唱出了生命的真谛,《与大地精神一同前进》倾注了作者对这方水土的眷恋,《非人工的纪念碑》体现了对人、对作品的价值认同感……这样一篇篇长年累月积攒的文章,生动反映出个体生命对于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真切感受,体现出难得的人的本心,这是《美陶》这本作品集最为可贵的闪光点。
  清晰地记得,我是在2021年6月19日加了愿宏大哥的微信,那时他刚从市政府办来到学习书院担任副院长。之前虽未谋面,却仿佛认识了很久,有相见恨晚之感。我说自己是搞业务出身,粗枝大叶,性格直率,不善交际,希望他多加指导帮助。他说能来书院工作,是莫大的荣幸,应当继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交往的过程中,他常常谈起自己自学生时代就喜欢文学,也一直有出本作品集的愿望。《美陶》就是他多年来对工作、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对自己不懈追逐文学梦的一个小结,更是他对客观世界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
  都说见字如面,但对于我和愿宏大哥来说,真是见面也如见字。因工作需要,我们用朝夕相处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平时工作中,他是副院长,是我的领导,又是经验老到的公文写作高手,我负责办公室,因此向他请教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多。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他也非常随和可亲,为我引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经常交流探讨,交集不断。他还时常推荐及赠送我一些好书,鼓励我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能写一点东西更好,不要蹉跎时光,像极了哥哥对弟弟的深切期望。几年下来,他的人品和才气让我觉得他就是一篇写满对生活和工作无比热爱负责的慷慨文章,也是我学习和敬仰的大哥。品读《美陶》回味无穷,再对照其人,果然——文如其人,细腻、多情、阔达、真诚,真乃谦谦君子。
  他比我年长几岁,吃过农村生活的苦,吃过写材料的苦,如今又被缪斯女神眷顾,开始吃文学的苦。他利用闲暇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创作。付出终有回报,一篇篇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在这本《美陶》即将出版时,他为了奉献一部好的作品,常常戴上石头镜,埋头伏案,修改文稿,神情专注而认真。这场景让我想起在陕北黄土地上俯身耕耘的老黄牛,始终信仰和践行着黄土地的精神。又想起之前,我送他一块老家清涧的石板,他一直摆在办公室显眼的位置,上面刻有清涧籍作家路遥的感叹:“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广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愿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