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大姐剁荞面的手艺挺好,我就买了一份,挺好吃,还是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吴起人梁洪瑞常年在外地工作,近日在家乡夜市上吃到了地道的剁荞面,他开心地说。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吴起县刘渠子夜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几家剁荞面摊位座无虚席,广大市民、游客吹着清凉的夜风,尽享初夏美好时光。
吴起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这里有着粗粮细作的传统,剁荞面是当地群众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宴上的美食。1935年10月18日,吴起人用热腾腾的羊肉臊子剁荞面招待了远道而来的红军战士。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剁荞面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饮食。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加之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兴起,剁荞面这一传统美食又重回大众视野。
在吴起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主营羊肉剁荞面的餐馆、饭店越来越多,地摊剁荞面也成为夜市的“新宠”。剁面技师精湛的技艺让人们感受到这道美食和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摆摊有1个多月了,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现在吃剁荞面的人是越来越多。”刘渠子夜市剁荞面摊主王凤玲说。
同样,在吴起县迎宾街摆摊卖剁荞面的还有当地群众李红莉,她说:“我学会剁荞面三四年了,白天跟着团队在红白喜宴剁荞面,晚上摆摊,能多一份收入。”
荞麦是吴起适生粗粮作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剁荞面的“回归”,迎合了大家对健康的追求,也成为人们感受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我很早就听说过陕北剁荞面,今天来旅游,就带着家人尝了一下,真的是特别好吃,很筋道。我希望剁荞面能走出吴起、走向全国。”来自东北的游客王言伊吃完剁荞面后感触颇深。
吴起剁荞面非遗技艺传承人崔渊萍说:“剁荞面讲究的是快、准、稳,剁出的面条要粗细均匀,长短适合。”多年来,吴起人粗粮细作,通过“婆传媳、母传女”的形式将这门技艺传承至今。
靠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剁荞面,以面为“业”的吴起老百姓端上了专职剁荞面的饭碗。“我的学员有1000多人,有自己开店的,还有给别人饭店干的,大家都通过这门手艺挣到了钱,感觉挺好。”崔渊萍说。
吴起剁荞面历史悠久,以世代传承的独特剁面技艺、广泛的传承人群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当地将其列为重点传承和发展的项目。2015年吴起剁荞面技艺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7月21日亮相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
一碗剁荞面,搭起了一条条就业创业路。“以‘培训+就业’的模式传承技艺,同时还举办地方特色小吃培训和技能大赛打响品牌。”吴起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炬堡说。
截至目前,吴起全县开展剁荞面技能培训28期1450人,宗晓玲、徐新、崔渊萍等一大批技能学习能手在省、市、县举办的地方特色小吃比赛中荣获大奖。
通过技能培训、宣传推广,“吴起羊肉剁荞面”劳务品牌应时而生,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2023年12月,“吴起羊肉剁荞面”被认定为陕西省省级劳务品牌。
据统计,吴起全县有专业羊肉剁荞面饭店30余家。群众自发组建“吴起羊肉剁荞面服务队”13个,带动就业3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一碗小小剁荞面的华丽蝶变,让这一非遗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吴起剁荞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