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敏
1969年1月,我从北京来到了陕西黄陵县龙首公社马坬生产队成了一名插队知青。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物质匮乏,教育资源更是落后。村里有19户人家30多名适龄儿童,除了少部分就读于几里之外的邻村,大部分孩子没学上,尤其是女孩子。村里的老乡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知识改变人生,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向命运低头。
记得那一年秋收后,队长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将要派我担任马坬村的小学老师。我心想能为这里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多么光荣和有意义的事情啊。第二天我便开启了自己的“教书生涯”,教室用的是之前当做仓库的土窑,桌椅板凳有的是从队里拿来的,也有从村里老乡家里借来的,大小高低参差不齐,黑板则是用两块旧门板刷上黑木炭,课本和教具是邻村小学捐赠或借用的。学校一共有30名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所有学生都在一孔窑洞里上课。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孩子们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
自从当了老师之后,我住的土窑门前每天都有老乡从五里地的山下担上来的清水,隔两三天就会有一捆新砍的柴整齐地放在院子里。谁家新蒸了白面馍、做了油泼面,或者是野鸡肉、煮鸡蛋都会给我送一份。随着季节变化,还能品尝到杜梨、酸枣、野山杏等野果。这都是老乡们的一片心意,更是陕北人特有的淳朴和厚道。
在我任教一年多的时间里,一段往事使我记忆犹新,甚至刻骨铭心。1970年1月的深冬,气温骤降,下了一场雪,我得了感冒,吃了药后未见起色,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睌自习的补课只好暂停。谁想到有个叫山娃的孩子把他母亲带来了,山娃母亲伸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吃惊地说:“这么烫,你是在发高烧啊,必须去医院才行。”片刻,山娃母亲就找来了队长,队长拉着架子车,后面跟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我扶上架子车直奔县医院。
马坬村离县城15里,几乎全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先下到沟里,再翻三个高坡才能到县里,雪后的山路更加难走,路上泥泞不堪,架子车在茫茫雪地里艰难前行。当时漆黑的夜空又飘起了雪花,伴随着呼啸的西北风雪越下越大,突然,在前面拉车的队长脚下一滑倒在了雪坑里,架子车也跟着差点翻车,队长爬起来镇定地说:“现在雪大路黑看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能凭感觉借着点点星光向前摸索。”只见队长拿着一根树枝在前面探路,架子车在后面紧紧跟随,积雪和膝盖平齐,架子车拉不动,几个老乡就抬着架子车在风雪里一步一步前行,甚至是在艰难中爬行。
我忽然感到身上一阵阵发冷,不停地哆嗦,我把棉大衣裏了又裹,但仍然无济于事。在异乡的风雪之夜,恍惚间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父母,又看到老乡们为了送我去医院经历的艰难,顿时眼里满含泪水,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山娃母亲一边摘下自己的头巾给我围上,一边使劲地握着我的手不停地安慰道:“再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是那样有力和温暖,队长也脱下老羊皮袄盖在我的身上,当时我内心迸发出的情感如炽热的洪流,一下子涌了出来。
陕北老乡们,虽然那时生活贫困,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内心却有着坚如磐石的情感理念、披肝沥胆的大义豪情和知恩图报的虔诚信诺,在陕北插队的那些年,真的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在日后每每想起都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