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高林
30多年前,我在延安行署办公室工作期间与宋双印同志相识。他工作认真,好学上进、谦和儒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来,又因为共同的爱好,经常在一起研习书画,言谈中得知,他一直坚持研究挖掘延安古代历史文化,完成了《延安之古今》一书的写作,并邀我写序。我赏读书稿后,欣然应允。
宋双印同志以一个延安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把延安从古到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系统地整理出来,让我非常震惊。他利用工作之余,默默无闻搜集史料,潜心研究30余年,写完洋洋60万字的《延安之古今》,实属不易,精神可嘉。此书遵循历史发展脉络,以史实为依据,以章回体纪实为形式,别具一格,融史料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堪称通俗的“延安史话”,可喜可贺。
延安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一殊荣,不仅是因为党中央在延安光辉灿烂的红色十三年,而且是基于延安古代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延安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五千年沧桑是其厚重的底色,红色延安十三年则是特色。特色依托底色,才能相得益彰、展现辉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拼搏的精神,好比黄帝陵那棵根深叶茂的黄帝手植柏。延安精神则是这棵五千年巨柏上的一个分枝。令世人瞩目的是,这一分枝抗击暴风骤雨,战胜霜雪雷电,改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命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升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信仰和精神境界,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的篇章,使新中国从延安走来。
一百多年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史密斯,在延安期间所著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一个传教士眼中的延安》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要讲述的仅只是延安府的故事,但我相信,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楚了解许多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事情……我的调查工作渐渐让我产生了一种近似敬畏的谦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永恒过去的地方(延安),中华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与这个地方密切相关,有些甚至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对这个地方的了解越多,敬畏也与日俱增。”一个外国传教士,以其独到的视角,客观、公允地揭示了延安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重大关系,肯定了延安对中华民族所作的重大贡献,这是难能可贵的。辛亥革命24年后,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随后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史密斯当年的预言和论断的远见卓识。
也正因为这样,世人一提到延安,往往只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而忽略了延安厚重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一点即使是延安的年轻一代也知之甚少。宋双印的《延安之古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延安沧桑变迁的历史画卷,全方位、多层面地讲述了延安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鲜活故事,而这又是用一种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编年史章回体叙事式完成的,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延安之古今》正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可喜收获。清人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用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汲取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愿此书能为世人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延安,提供有益帮助。希望更多的学者和仁人志士,能够致力于延安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使延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彰显更加绚丽的风采。延安人能通过阅读此书,进一步增强作为延安人的自豪感、光荣感,从而激发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工作热情,继承和弘扬延安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美丽延安、幸福延安、文化延安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