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我插队到了黄陵县龙首公社马坬生产队,成了一名知青。来队不久便听说县里有一支北京医疗队,但未曾见过。直到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医疗队的几名医务人员。当时,我们去塬下后沟里砍柴,在一条小溪旁听到几个人在说话,一听是北京话,我们好奇地走了过去,果不其然,他们就是远赴延安的北京医疗队。老乡见老乡,在陕北的大山里显得格外亲切和兴奋。
熟悉后得知,医疗队里有位李大夫,50岁左右,是位医德好、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夫,他对延安地区的地方病防治有很深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西医内科林大夫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同志,还有年富力强的王大夫,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有着一股军人风范。
尽管他们从北京出发时已经做好了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但是没想到这里的条件如此艰苦,山大沟深,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一切活动都得步行,每天至少要走二三十里山路,但是他们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个个精神饱满,全心全意为村民们服务。医疗队分成几个小组,翻山越岭,逐村逐户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特别是对克山病、大骨节病、粗脖子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预和治疗方案。
延安地区防治地方病,改善饮用水是重中之重。医疗队的工作人员对洛河及其支流、泉水小溪分别采样检验,做好重点防疫水域记录备案。之后医疗队又分成多个小组,肩扛手提重达几十公斤的硫磺、木炭等防疫物资,步行几十里山路,将防疫物资深压水源底部,村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改善。
为了更好地防治地方病,医疗队还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但是采集中草药并非易事,医务人员风餐露宿,需步行至很远的地方。有一次我们和李大夫翻山越岭,到了洛川县北杨舒和京兆,采集到了不少中草药,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能为村民做点事情还是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林大夫是一名西医内科大夫,但是她的中医针灸技术精湛。村里有位患病多年的大骨节病患者,严重影响了劳动和日常生活。林大夫针对他的病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病情有了起色,半年后有了十分明显的疗效。患者杀了自家的鸡留林大夫在家吃饭,几次都被她婉言谢绝,于是,患者又带了几筐鸡蛋,专程送到医疗队驻地,也被医务人员婉言谢绝,并告诉患者送医送药是他们的工作和职责。
1970年10月,我离开了插队的小山村招工到铜川,几年后重回故地,看到医疗队在县里和一些公社举办了卫生员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初级甚至中级卫生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提升。1972年上半年,北京医疗队在延安完成了他们的“使命”,陆续回到北京。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们不断探索、追求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明白了,无私奉献不仅能使内心得到平静和满足,更能实现自身价值。北京医疗队在延安,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诠释,他们全心全意、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