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6日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张军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近年来,延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省市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放宽民资准入领域,民营企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1.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商事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诸多措施。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23.8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达5.5万户。
  2.载体建设成绩斐然,发展领域不断拓展。规划建设了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形成了精细化工、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板块,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加快向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贸易等新兴产业进军。
  3.社会贡献日益增大,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当前,民营企业成为延安城乡就业的主渠道,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75%左右的社会从业人员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还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助力公益事业。
  近几年,民营企业的发展成效渐趋凸显,但对标发达地区,整体实力依旧薄弱,仍面临一些问题:
  1.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延安民营企业主要聚集在传统的商贸、农副产品加工、餐饮酒店等领域,产品质量低和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小,从事互联网、金融、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更少。
  2.发展要素缺乏保障。融资难。延安的民营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可用作抵押的实物资产少,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获得程度低。用地难。民营企业由于受投资强度、投资规模等较高入园“门槛”影响,进入工业园区的难度较大。用工难。民营企业面临工人流动性大、技术型熟练工人难招的问题。
  3.缺乏企业家精神。延安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居多,企业创办人缺乏企业家精神和做大做强的主观能动性,不善于主动进军新领域、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
  4.转型升级能力弱。延安90%以上的民营企业属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面临缺技术、缺人才和“怕风险、不敢转”以及“怎么转、如何转”的矛盾和困惑。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的新征程上,延安市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民企力量。
  1.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民营企业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引导民营企业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发挥全市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优质载体、高端平台等作用,努力把各工业集中区建设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滋养体、区域自主创新的新高地、民营企业改革创新的实验区。
  3.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和体制机制束缚,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等双向进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4.推动产品质量提档。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引导民营企业广泛推广首席质量师管理制度,通过开展问题和质量诊断、咨询和分析服务,促进企业产品提档升级。
  5.提高企业治理效能。引导民营企业逐步摆脱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股改上市步伐,使其转型为现代经理人治理模式下的现代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延安民营企业治理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