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2日
乡愁
徐淑静
  有一种思念叫乡愁,有一种向往叫乡愁,有一种忘不掉的人生经历也叫乡愁。每当说起乡愁,总会想到作家余光中那首充满深情思念的《乡愁》。他的乡愁,是海峡两岸隔海相望,亲人难以相聚的乡愁。我的乡愁,是对陕北延安生活经历的回想,是挂念着的村里乡亲和那片永远不会忘记的黄土地。
  离开陕北延安已经40多年,我时常在心里回想着当年我们插队南河寨村时的模样、下沟劳动常走的那条陡峭弯曲的山路、用自己砍来的柴烧得热乎乎的土炕、灶膛灰里埋着烤熟的土豆、排队到深夜时才担回住处的浑浊不清却非常宝贵的井水,还有那繁忙春种与喜悦秋收的情景……
  我时常在心里惦记着关心照顾过我们的老队长是否还健在、我们住过的那几间西厢房还有没有、一起干活的女子和后生们都怎么样了、乡亲们的生活是否还好……
  这些年,因为乡愁在心中的涌动,让我九次回到延安,回到思念和惦记着的南河寨村。2023年9月我又来到了插队的黄陵县,本想回村再去看看想念的乡亲们,但因不能长时间离开团队,只在县城见到了村里同龄的两个后生。虽然只与他们见面聊天了一个多小时,但也让我在遗憾当中感到了些许安慰。因为在我的第二故乡,还是见到了村里的乡亲。
  仔细想想回访插队的南河寨村时光,2011年9月那次,让我深刻感受到时间飞逝与现实变化的不可抗拒。在秋雨中,我和回村的同学们在村里后生马建柏和马水全的带领下,踩着滑溜的路,寻觅当年对村子的记忆。我们看到那口供二十二户人家生活的水井,已经填埋到没了踪迹,只有架着辘轳的石柱子还立在那里,显示着曾经存在的痕迹。在已经废弃的住处,当年四间大的房屋没有了影子,留下的只有残缺的一段院墙,我们几个同学怀着复杂的心情挤在一起,与这段院墙拍了张合影留作纪念。
  走在村子里我们四处张望着,当年的老窑洞、老房子和老院落基本见不到了,乡亲们住进了钢板搭建的简易房,一派萧条的景象,让我们唏嘘和疑惑,直到村里两个后生告诉我们,待今年秋粮收割完后,全村老少就整体搬迁到另一处塬面,县政府在那里已经建好了南河寨新村,还为每家每户发放了很高的搬迁费。听完这个消息,才让我们沮丧的心情顿时振奋起来,并着着实实为乡亲们高兴了老半天。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2014年重阳节,二百多名北京知青受黄陵县政府和政协的邀请,回乡参加黄帝陵祭祖活动,可把我高兴坏了。那场庄严肃穆的祭陵仪式,让我见证了什么是祭陵,更让我领悟了中华民族祭拜人文初祖的重要意义。
  祭拜活动后,黄陵县政府安排全体北京知青参观黄陵县农村发展建设先进示范村,亲身感触第二故乡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没想到在示范村的名单里,竟然有我生活和劳动过的南河寨村。来到南河寨村,刚下大巴车,就看到老老少少的乡亲们,早早地等在村子的大门口,期盼着我们的到来。
  看着我们南河寨新村,一排排整齐的单元式新房,一个个漂亮的农家小院,鲜花盛开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村里还有会议室、医务室、广场,以及乡亲们休闲聊天的露天花棱椅、锻炼身体的体育器材,样样俱全。曾经贫困落后的南河寨村,如今已发展成延安市的先进示范村。听着声声赞美,我们回村的五位同学心情非常振奋。打心眼儿里为乡亲们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感到由衷的欣慰。
  南河寨村的新面貌,乡亲们幸福的笑脸、热情的拥抱、亲切的交谈、欢天喜地的场景,永远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上。
  我有忘不了的乡愁,乡亲们也有忘不了的乡愁。村里同龄的后生马水泉和爱人水芹是当年和我们知青最要好的朋友,在劳动与生活上给过我们很大的帮助。马水泉身体不好,在2023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他竟然让儿子自驾千里带他专程来北京看望我们,还带来很多村里的土特产。
  相逢之时,坐在轮椅上的马水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想你们北京知青了!”同时,他还告诉我们,想念北京知青的重要原因是北京知青的到来,给偏僻的山村带去了文化,带去了朝气。受北京知青的影响,他和爱人吃苦耐劳二三十年,把五个儿女全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孩子都在城市里成家并找了工作,彻底改变了家中几代人没有文化的状况。
  乡情与友情,让我在每年的秋天总会收到乡亲们快递来的苹果;每年的春节总能吃到乡亲们新打的小米和亲手做的油糕、黄馍馍。我也把北京烤鸭、稻香村糕点回报给村里的乡亲们。你来我往,人之常情,这就是我和乡亲们最质朴的情感和最浓厚的乡愁。
  乡愁在陕北,在延安;乡愁在村上,在心里。乡愁,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温馨。感谢国家的富民政策,愿乡亲们永远生活幸福,愿心中忘不了的乡愁,永远留在这片深情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