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1日
独特视角下的“延安妈妈”书写
——读张金平长篇小说《延河谣》
  白星星
  延安本土作家张金平的长篇小说《延河谣》于2024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小说共19章,讲述了陕北农村女性白肤施养育革命后代,参加保育院工作,护送革命子嗣渡河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上从女性视角出发,不仅揭示了独特视角下陕北农村女性投身革命的新面孔,同时也用温情、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受人敬仰的“延安妈妈”形象,这也成了该小说的最大亮点。
  小说开篇以“出嫁”作为切入点,坐在花轿里面的白肤施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作为一名传统的陕北农村妇女,她坚定地认为一个男人、一条山沟沟就是她的一生。在婚后的日子里,丈夫牛丰林因为革命无法回家,她自然而然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孩子的一哭一笑、父母的一言一语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生活里充斥着各种琐事,白肤施渐渐变成了一架忙忙碌碌的“机器”,而丈夫牛丰林带回来的野孩子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丈夫多次解释这是革命烈士的遗孤,她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丈夫出轨的证据,而出轨对象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女人“革命”。无奈之下,牛丰林只好把她带到延安城去让她了解真相,这次颇有“娜拉”风范的出走成为改变白肤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离开张家圪坮的白肤施终于在延安城见到了“革命”,延安城里人们生活的景象,使得白肤施大为震撼,她从来没有想过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走在大街上,即使面对政府人员也可以不卑不亢。尤其是在政府机关碰到牛丰林的上级后,共产党员小朱开放包容的思想与温文尔雅的谈吐让白肤施意识到女人原来可以这样活,并不是她以为的一生。至此,“革命”已经不再是那个抢走她男人的坏女人,反而成了小朱这类女性的象征。
  再次回到张家圪坮的白肤施听取了小朱的建议,开始识字,这是一件彻底改变她命运的事。在识字的过程中,作者特意设计了送鸡蛋、扣鸡蛋、要鸡蛋的情节来表明其识字的决心。同时,在识字过程中白肤施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人,如热心善良的冯干部、医术高超的老周等。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白肤施亲眼看到了革命为农村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改变。人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还能吃饱饭,甚至有了学习知识的“夜校”。这条在古时候通往上层阶级被封闭的道路如今向着劳苦大众敞开了大门。白肤施的思想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沉溺于曾经所憧憬的那种幻想,反而开始思考如何投身于革命之中,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白肤施的身影不再像往常那样频繁地出现在农村,反而渐渐出现在延安城附近。卫生合作社、青救会这些她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地方,成了她的新阵地。在这些日子里她一边捧起医书熬夜苦学,一边跟着老周四处治病救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并最终在大家的支持下如愿以偿进入了保育院工作,承担起照顾革命子嗣的责任。
  在保育院的工作中,使得白肤施的心灵开始慢慢升华。作为母亲的白肤施经常有意无意地偏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在听到院长说保育院的孩子们不少都是革命烈士的遗孤,甚至有些孩子一出生便离开了父母。白肤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此后,白肤施的博爱之心便开始慢慢培养起来,她开始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地去呵护他们。在孩子们水土不服的时候,她用自己磨制的豆腐为孩子们治病。在孩子们缺少营养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宰杀了自己家的羊为孩子们补充营养。在这样悉心地照顾下,孩子们得以茁壮成长,为了感谢白肤施,孩子们亲切地把她称为“延安妈妈”,寓意为白肤施如同延安这片土地一般养育了他们。白肤施也在孩子们亲切的呼唤中,心灵得到了升华,成长为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
  小说并没有细致地展开保育院工作的日常,反而采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有重点的选取了一些细节部分。如在用豆腐为孩子们治病的过程中,着重描述了白肤施磨制豆腐的过程,表现其为孩子们治病的决心;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则着重描述了白肤施是如何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充分发挥自己在陕北几十年的居住经验,帮助孩子们熟悉这里的地域环境。在小说的末尾,白肤施为救革命烈士子嗣巧巧不幸牺牲在延河畔,作者并没有过多着墨于牺牲的具体细节,反而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孩子们渡河以后对白肤施撕心裂肺地呼喊,从侧面表达出孩子们对这位“延安妈妈”深沉的爱。这种跳跃性的书写充满了诗意,不仅使得故事情节十分紧凑,也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故事的主心骨,即一个陕北农村女性走向革命的历程。
  《延河谣》作为一部具有诗意气质的长篇小说,通过截取“延安往事”中的一朵革命浪花白肤施的一生,反映出了独特视角下陕北农村女性投身革命的特定历史。同时,这部“延安往事”题材的小说也为这一段“流动的历史”填补了细节上的空白,为重新“打捞”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文学视角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