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5日
洛川贾氏家族的一部秘史
—— 读《洛川朱牛贾氏族谱》印象
  白利民
  2019年,我随县政协文史委前往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贾寨子村调研,有幸得见光绪二十四年贾氏家族十二世祖德成与十三世祖有贵编著的《贾氏家谱》。我在震惊之余产生了观看贾氏完整族谱的冲动。后来,虽经一番努力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对贾氏家族的来源等有了一定了解,但因资料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始终无法深入探究更多问题,这让我深感遗憾。
  前段时间,听说《洛川朱牛贾氏族谱》出版发行。正当我苦于不知向何人求取此书之际,文友贾建斌在微信上告知我,他担任此书副主编。因我曾撰写过一些关于贾氏家族的文字,他拟定送我一套以供鉴赏,我感到十分高兴。
  拿到书后,我先是审视了书籍的印刷质量,接着又仔细察看了书的编排结构与内容,再次被这本书深深震撼。在我看来,这本书堪称洛川贾氏家族的一部秘史。
  《洛川朱牛贾氏族谱》是在朱牛贾氏七世孙珵创修、九世孙鐀重修、十二世孙善长续录、十二世孙广陵与十三世孙琴声仝续再录的基础上,参照朱牛村、贺家河、贾寨子、秦寨及兴平市的《贾氏族谱》以及贾氏家族的墓志墓碑、契约文书等资料,在十六世孙俊民与十八世孙建斌的带领下,由贾氏家族数百名认真负责且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员,历经五年多的查阅考证精心编著而成。该书采用仿古繁体竖式印刷,分为硬壳精装和古式线装两种版本。其内容由神子、谱训、祖训、家训、家规、谱系全图、世系表、世传、外传、五服九族图、贾氏文化、后记、族谱勘误页、附录十四部分构成,共印制350本。除本族相关人员留存外,还首次捐赠给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机构,并赠送相关人员以供研究使用。它不仅能让贾氏家族成员明晰本家族的世系、渊源以及自己的辈分,避免因不知辈分而陷入尴尬境地,而且能让外人在阅读的同时揭开贾氏家族神秘的面纱。
  谱系全图与世系表的内容约占全书80%的篇幅,分别采用图表和传记的方式,依照辈分由高到低记录了从先祖允至二十二世孙四大分支这500余年的传承历史。透过图表和文字,我们不仅可以详细了解每代传承人的长幼次序、嫡庶关系、婚配情况、出身特长、子女、坟地以及重要事件,还可以推演出贾氏家族成员之间的辈分及关系,是了解贾氏家族兴衰以及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例证。
  世传与外传所占篇幅虽不大,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与重要支撑。这部分内容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以传记的形式,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贾氏家族中对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其中既有勤俭持家的农民,也有诗书传家的知识分子,更不乏出仕为官者和一些能工巧匠。他们不仅是贾氏家族成为南塬望族的重要支撑,也是贾氏家族和其他人敬仰、学习的榜样,更是支撑“文出两川、武出三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人物的阅历各不相同,传记的撰写者也各异,写每个人物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但都能以春秋笔法,传神地刻画贾氏家族重要人物的特点,将其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了解整个贾氏家族的历史。始祖允,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秉持勤俭持家、不愿浪费粮食的“黄虞遗风”。大召“独辟东寨,创修城池,起建花房,修城一座,垣子数垣,产日益丰,而诗书未荒,学业日励,黉门一杰也”。献珍“藏储有余,而婚假宴宾,不肯妄费,惟敬礼师长,乡塾师礼用栗。每遇秋麦收获,未运家,先请先生之场。于上扬头圆洁者,送回,然后再运己家。”秉钧“聪明奇异,过目成诵,百家诸子,不足为难。入泮后,好务花竹,修静室,乐禽鱼,留心降伏,修炼之术。于布政张宅,得异书,揣摩研习,决未事,言吉凶,辙騐。旁通医药,针灸无不神妙。又好舞剑,置雌雄于静室,习之。与人不立崖岸。而性复峻异,一日梦黄衣人与言曰,福禄二十七;后为贼人射中,箭镞入其腹,卒。”……这些人物传记,让人读后久久难忘,不忍释卷。若再加上丰富的想象,便犹如阅读一部大部头小说,会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扼腕感叹。
  尤为难得的是,《洛川朱牛贾氏族谱》的编撰者在附录贾构存世作品的同时,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充分考证,以文史资料的形式附录了贾建斌先生所写的《朱牛村楼子二三事》《数风流人物》,贾百仓先生所写的《翰林院待诏贾採桂事略》以及贾广民先生所写的《清明祭祀》。这些文章填补了族谱中的一些内容空白,丰富了贾克昌、贾构、贾赐桓、贾採桂等重要人物的从政经历,再现了六七十年代贾氏家族清明节祭祖的场景,为《洛川朱牛贾氏族谱》增色不少。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以及其他原因,《洛川朱牛贾氏族谱》在编撰完成后,仍存在白水县史官镇贾家庄支系以及进士贾构和“洛川出海第一人”贾赐桓的后裔尚未厘清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编撰者的遗憾,也是读族谱之人的遗憾。笔者真诚地希望随着贾氏家族资料的进一步丰富以及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今后的修谱中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为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完善地方文献资料作出应有的贡献,也让如我一般喜欢研究族谱文化的人不再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