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5日
做 饭
周寄燕
  每当回想起在黄龙插队的时光,最难忘的就是在知青点里做饭的那段经历。初到队里,我们谁都没有做大锅饭的经验,于是队里便安排了一位政治可靠的女社员来教我们。渐渐地,我们学会了烧柴灶、发面蒸馍、熬大锅粥等基本技能。
  过年时,我掌握了切长海带丝的秘诀。切海带时,我将四指并拢,把煮过的软海带一圈圈紧实地绕在手指上,然后慢慢抽出手指再切。这样切出来的海带丝又细又长,几乎与一整条海带的长度相当。盛菜时,同学们都得把手举得老高才能把海带舀到碗里,然后像吃面条一样吸溜着吃。大家都好奇地问我是怎么切得这么长的,我打趣地说:“嫌长就站到凳子上去捞呗。”当然,切海带的秘诀,我始终守口如瓶。
  那时,吃饭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大家谈天说地,互相打趣。由于面条汤总是过稀,有同学总结出“要想盛面条,就慢上勺”的经验;还有同学羡慕别人吃饭快,总结出人家“嘴小眼大”的特点。然而,遗憾的是,一年后,连稀面条汤都成了奢望。
  初到生产队时,给大家做饭也算出工,队里还给记工分。但时间一长,社员们就有了意见,队里也渐渐表示不愿意再承担我们做饭的工分。最后决定,由一个同学在每晌的中间休息时回去做饭,队里只承担后半晌的工分。然而,这样的安排也无人愿意接手,因为前半晌干活时间较长,休息后再干一会儿就收工了。回去做饭时间非常紧张,大家在伙房外等着吃饭,而做饭的人在里面忙得满头大汗,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尽管大家极力推选我,但我心里其实并不愿意。然而,架不住大家的好言相劝,我最终还是答应先试试。从此,我便开始用后半晌的时间做十个人的饭。同学们轮流担水、劈柴,我来负责做饭。
  大约是下乡的第二年,知青的粮、油配给就断了,我们每天只能吃黄馍馍和咸盐炒洋芋。一天,我正在做午饭时,一位男同学兴高采烈地走进了伙房,居然带来了生大油和带鱼。他怎么买到那五斤猪油和咸带鱼,我们不得而知。那时,这些稀罕物在北京也很难买到。
  那天晚饭,我把带鱼蒸了给大家吃,大家都赞不绝口。饭后,我又高高兴兴地把五斤大油炼好,心想这下起码一个月不用再吃盐炒洋芋了。我把炼好的大油盛到一个瓦罐里,因为还有点热,就放在案板上晾着。然而,第二天一进伙房门,我就傻眼了!盛油的罐子里面空空如也,仿佛被水洗过一般。我顿时五雷轰顶,不知如何向同学们交代,更对不起那位自己掏钱给大家买油买鱼的同学,我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盖好盖子。
  同学们来了,见此情况却没有一句责备和埋怨,但我自己的心里越发内疚。由于这次失误,我向大家提出了辞职,但并未被批准。自责的心情让我总是在想,这漫长的做饭之路何时才是个头啊!
  直到同学们相继招工离开,我们最后两位同学被合并到吉家河知青点时,我的做饭经历才算结束,也才真正享受到了“饭来张口”的待遇。在吉家河知青点期间,腌的洋白菜非常好吃。一缸菜吃完后,做饭的同学才告诉驻队的北京干部说曾在腌菜缸里捞出过一只死老鼠。而北京干部却只是淡淡地说:“没事儿,你别说就行了。”
  是呀,如果当时大家知道了会怎样呢?本来就没吃的,不吃这吃什么呢?还是不知道为好。现在想想,“眼不见为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些过往之事,如今都成了笑谈。
  插队的日子虽然艰辛而漫长,但它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充分认识了农村和农民,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也享受到了“天道酬勤”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饭来张口”的来之不易,学会了人生独立生活的第一基本技能。这段“做饭”的经历,让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