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一抹夕阳洒在宝塔区南市街道高家园则村的山路上,70岁的村民史俊银和老友下完棋,小步爬坡,回山顶小家。
“人老了,小心点。”村民提醒道。
“这路走起稳当着了,再也不怕‘打滑’了。”史俊银笑着说。
村民的担心毫不夸张,毕竟不少人在这路上滑倒,坐上了“土飞机”。
以前,村上“大风一刮灰尘起,塑料飘得像无人机”。山上一条泥路咫尺之宽,吃水都要山下挑,搬东西只能肩扛人背;遇到雨雪,这条泥路更难走,山上的人下不来、山下的人上不去、路上的人走不动。
“这路,烂呐!”
曹芝清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有件事让她难以释怀:“女儿出嫁恰遇下雨,婚车进不来、娃娃出不去。”
曹芝清的糟心事不止一件,以前她摸黑出门上旱厕,必须得“全副武装”,头戴儿子专门买的探照灯。就这,还多次被一高一低的泥路绊跤,差点把脸摔破。
更让村民难以忍受的是:一路上有坍塌的窑洞、横流的污水、臭气熏天的旱厕……
“改造,必须要改造!”
2023年,高家园则村按照“因地制宜、一沟一策”思路,开展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山体居民出行难、吃水难、如厕难以及生态环境脏乱差等难题。
改造,可不简单。到底有多不简单,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茹艳再清楚不过了。
从开始到结束,张茹艳一直在现场。施工难是她遇到的第一难。
道路狭窄,边坡高耸,村民的破旧窑洞和简易房子较多。工程队进了村,大型机械集体“抛锚”“歇菜”,只得“纯手工”改造。
“道路改造是一寸一寸、一米一米推进的。”张茹艳说。
“群众的烦心事,就是我们的心上事!虽然工程非常难,但它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不仅要做成,更要做好。”宝塔区南市街道办主任侯安说。
更难的是村民的“小九九”。“污水管不能从门前过,有晦气。”“他家对我有旧怨,让我配合他想都别想。”“修路占我地盘,那就多赔我钱。”
…………
“遇见多关心、逢节多看望,群众对我们从开始的敌对,到后来逐渐相处成朋友。”提起那些委屈事,张茹艳说也说不完,“只要能为大家好,受点委屈不算啥。”
就这样,一辆辆小推车,推出了老村新面貌,改写了多年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人背肩扛、打井抽水的历史,解决了安全隐患易发的“顽症”,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填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空白”。
土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给这条路新起名“登高路”,并在显眼处竖立了路牌。
昔日老地方,悄悄换模样。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盘旋,路边墙上五颜六色的精美壁画,错落有致的窑洞民居,别出心裁的涂鸦“陕J幸福车”……
老史走着看着、心里乐着美着。在“登高路”路牌下,老史特意停步歇息,“这‘登高路’,确实让咱们生活水平登高了。”
道路变宽了,村庄变美了,老百姓笑了。山顶广场成为人们相聚的小乐园,扭秧歌、拉二胡,一片欢声笑语;老房改造的“陕J幸福车”成为网红打卡地;爱美的“小姐姐”再也不怕泥土,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
因为一条“登高路”,这里的一切都变成幸福模样。而在全区,幸福的“登高路”,远不止这一条。
2022年以来,宝塔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计划启动实施32条山体沟道治理,涉及居民5.2万户14.2万人。
如今,24条山体沟道治理已基本完成,惠及4.1万户11.94万余人,为众多山体居民维修了房子、接通了燃气、照亮了回家路,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别罢“登高”路牌,来到山顶院畔。环顾眼前新村美景,老史突来灵感,吟出几句“打油诗”:老旧改造成效显,环境优美道路宽;公厕干净又方便,群众个个喜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