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7日
加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论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创新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一系列围绕创新驱动的工程提升行动的推出,为延安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加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务实行动,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延安新篇章。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筑牢创新发展根基。实施“四链融合”工程提升行动,聚焦全市发展需求部署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0项以上,争取省级科技项目80项以上,这无疑是为创新发展绘制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市级与省级科技项目的双重推进,能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引导科研力量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汇聚。加快秦创原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一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能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四链融合”将打破以往各链条之间的孤立状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打造创新发展高地。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新入驻企业和机构40家以上,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年内创建各类创新平台40家以上,这一系列目标的设定,彰显了其打造创新发展高地的雄心。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入驻,将带来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理念,形成创新的集聚效应。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激发创新的火花,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延安苹果研究院建设省级苹果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建设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能够整合苹果产业上下游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苹果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延安苹果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是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瞪羚企业达到12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数量的增长将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梯度培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汇聚创新发展智慧。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3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00人以上,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为本地的创新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基础。引进高层次人才,则能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城市的创新层次。而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能够将科技知识和创新方法直接传递到企业和农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打通创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才的汇聚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实现创新发展价值。建好用好延安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全年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这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延安大学科技园等平台的建设,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深入高校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亿元,这一目标的设定,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作为桥梁和纽带,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费”等成果转化模式,健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落实好“揭榜制”科技计划,探索“包干制”“赛马制”等组织形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费”等模式能够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才能自强,奋斗方能争先。加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从“四链融合”“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培引”“成果转化”“深化改革”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展现出延安坚定推动创新发展的决心与魄力。锚定目标不松劲,我们一定能书写属于延安新的璀璨篇章,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