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春节的余韵尚未散尽,轧钢车间的假期悄然而至。我与同事谢友顺相约,一同踏上归途,重返那片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郭家塬村。
我们搭乘着厂里前往七里村拉运重油的油罐车,抵达七里村油矿后,便踏上了近三十里地的徒步之旅,向着记忆中的村庄迈进。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身强体魄,加之插队时的磨砺,这样的路程对我们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回到村里,我们发现仅剩下王宗扬一位知青坚守在此。他厨艺了得,尤其是炒的土豆丝,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而别广林,自73年前往武功农校求学,如今已学成归来,在村里担任着职务。当晚,我们四人挤在二队的知青窑里,同睡一炕,畅谈往事,笑声与回忆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次日午后,我与谢友顺再次踏上征程,步行约三十里前往七里村油矿的油站,准备搭乘返回的油罐车。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油罐车始终未见踪影。天色渐暗,我们心中焦急万分,身处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地,夜晚的归宿成了难题。
就正在这时,一位北京知青模样的男子走了过来,询问我们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邀请我们去他那里过夜。我们虽与他素昧平生,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跟他前往。
原来,他是来此地购买煤油的,见我们无助地滞留于此,便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我们跟着他,跨过延河,来到了一个村庄。他领我们进了一孔窑洞,热情地招待我们,还叫来了他的女朋友(当地人)。两个人一个烧火,一个和面做饭。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面条便端上了桌。他的女朋友在饭后便回家了,留下我们三人享用这顿温暖的晚餐。饭后,我们聊起了各自的经历。原来,他是留在村里的北京知青。
夜深人静时,我走出窑洞,仰望满天星斗,凝视着山坡上的残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这位热心的知青朋友充满了感激。若不是遇见他,这寒冷的冬夜,我们该如何度过?
时光荏苒,40余年转瞬即逝。今年,延安钢厂轧钢车间同事们再次相聚,谢友顺提及此事,我才知道那位北京知青姓刘。不知他如今身在何方,但愿他一生平安,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