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6日
舌尖上的“陕北味道”
记者 白雪 拓浪浪 刘钢 通讯员 张志林 刘强
  曾经,受地理位置限制,不同地区饮食习惯难以互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物流网络越来越发达,陕北美食实现“破圈”出道,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春节期间,陕北地椒羊肉、“老八碗”、黄馍馍等特色美食销量大涨,卖向全国各地,走上了产业化之路,“陕北味道”也让更多人尝出了不同的“年味儿”。
  走进安塞畜产品公司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着分装、打包、装车,400余箱包装精美的安塞地椒羊肉将发往西安、海南、江苏等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羊,咱安塞地椒羊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所以很多外地的顾客都喜欢吃,一来二去,他们都成了回头客。”安塞畜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白成元说,临近过年这段时间,公司的地椒羊肉产品销量大涨,年前第一批订单就卖出去100吨左右,按1吨6万元的价格,预计收入600多万元,2025年公司年产量预计能达到800吨,产值接近5000万元。
  “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唱出了陕北人对羊肉的喜爱,同时也道出了羊肉的基本吃法。一碗热腾腾的羊肉,对陕北人来说,是家的味道,也是浓浓的年味儿。鲜嫩可口的羊肉和独具特色的陕北吃法让很多外地人都想一品为快。
  “我常看陕北的美食视频,这次过年托人买来新鲜陕北地椒羊肉,按照视频教程,把肉剁块,冷水下锅,再加上葱、姜、花椒、辣椒等调料,小火慢炖,做出来以后家里老人、孩子都爱吃,陕北味道就是香。”西安人高娜说。
  陕北人的新年餐桌上,还少不了以酥肉、丸子、酥鸡、烧肉、炖肉、酥排骨等为主菜的“八碗”。对于陕北人来说,吃“八碗”意味着和过去一年告别,同时也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子长市马家砭镇瞅准市场,将18个行政村联合起来,成立助农联村发展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专业的生产加工线,制作“老八碗”,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
  走进合作社的厨房,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制作“老八碗”。只见主厨们的手法都极其熟练,案板上的刀一切一剁间便实现了骨肉和肥瘦分离,在切好的肉里加入鸡蛋、淀粉、调料,再放入油锅中油炸上色,油锅里酥黄的肉翻转着,浓浓的香味沁满了厨房。
  “为了做出纯正的陕北味道,我们在食材、做法上都很讲究。专门选用咱陕北黑毛猪,把最是膘肥肉厚处做成炖肉,肥瘦相间处做成烧肉,瘦肉做成酥肉,排骨做成酥排骨。混合着子长洋芋绵软清香味的丸子,则根据顾客的口味要求选用不同部位、改变肥瘦配比……”今年75岁的主厨吴克说,自己原本在城里做了20多年,现在村上“八碗”产业发展好,将他高薪聘请回来,只为做出原汁原味的陕北味道。
  “咱们的‘老八碗’在市面上很受欢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订购,现在已经接到订单850余份,自2024年9月份成立以来到现在共销售‘老八碗’4500余份,创造营业额143万元。”子长市马家砭镇助农联村发展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卫东说。
  “老八碗”的走红也让当地的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子长市马家砭镇村民郭彩艳每到年前年后,就来合作社干包装、打包等工作,两个多月下来能给她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
  陕北美食,不仅给了本地人过年满满的幸福感,更让外地人感受到了惊喜和新奇,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味蕾需要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赋能。
  “陕北‘老八碗’味道好、市场阔,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运作,从产品的研发、市场化、联农带农和文化赋能方面做好文章,力争让更多的外地朋友品尝到马家砭‘老八碗’的味道。”子长市马家砭镇人民政府主任科员黄武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