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1日
铁笔生花“守艺人”
——记“陕北烙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军明
    ● 李军明正在创作陕北烙画

  记者 李欢 贺刚
  冬日午后时分,在宝塔区黄蒿洼路的陕北烙画传习所,52岁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军明正手握电烙笔,一笔一画细细勾勒,笔头闪耀的火花掺杂着淡淡熏味,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幅浓郁的黄土风情作品就渐渐有了轮廓。
  “创作一幅作品少则两三天,多则大半月甚至几个月,需要耗费许多心思。在创作过程中关键是构思,其次要注重细节。烙画靠的是火候,运笔的轻重缓急,呈现出来的色调也会深浅不一。”李军明一边烙画一边说,和油画、素描等相比,陕北烙画的独特之处是色彩呈现出深浅褐色乃至黑色,这正和陕北的黄土特色非常吻合,具有粗犷朴素的艺术效果,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陕北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看着别有一番风味。
  提起陕北烙画的创作经历,李军明表示,他自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的时候就曾给庄户人家的家具上烙过画,也正是因为对绘画的热爱,他后来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专业,毕业后在工作之余持续投身陕北烙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中。
  李军明介绍说,烙画由来已久,最早源于西汉,古称火画,又称火绘、火笔、火针刺绣等,所用工具和材料主要是粗香和钢针。陕北烙画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绘画技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写意画的艺术精髓,同时凸显出浮雕的立体感,达到写意含蓄神秘、写实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2017年,陕北烙画被列入延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开始,李军明在三合板和葫芦上创作烙画。后来他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发现,三合板存放时间久了会变形、葫芦又不方便携带,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交流造成影响。于是,他创新思路,在卡纸、宣纸、丝绢上创作,虽然对力度的把控要求更高,但效果非常好,也方便展览和收藏。
  在李军明的陕北烙画传习所,墙上挂着的既有《杨家岭中共七大会议旧址》《古城延安》《毛主席与牧羊人》《红色足迹》等体现红色文化的烙画作品,也有《受苦人》《老农》《农家小院》《古老窑洞》《信天游》等体现陕北风情的系列作品,每一幅作品均纹理清晰、刻画细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多年来,李军明先后前往河南等地外出学习,了解各地烙画特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以前的电烙笔电压比较大,一不小心就把手指烫伤了。我自己慢慢琢磨,自制了低电压的电烙笔,用起来安全多了。”李军明笑着说。
  从事陕北烙画的30多年来,李军明完成作品1000余幅,他的作品与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作品《童心向党》《我爱我家》荣获国家专利。2018年,他被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宝塔区委、区政府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2020年,其作品《抗击疫情爱在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授予“抗击疫情一等奖”。2021年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促进会评为非遗传承保护“先锋人物”。2023年,他被陕西经济联合会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2024年,其作品《农家小院》荣获延安市民间文艺作品大赛一等奖。
  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代代传承。在李军明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孩子也非常热爱陕北烙画,一有空闲时间,就和父亲学习创作,互相交流烙画技艺。此外,只要有喜欢陕北烙画的朋友前来学习,李军明也会热情传授技能。
  “我希望能开办陕北烙画系列作品展厅,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烙画、喜欢陕北烙画,同时以陕北烙画为载体,传播红色文化与黄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李军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