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6日
年味悠悠花馍香
倪小红
  我的老家陕西洛南有着过年蒸花馍的风俗,既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也寄托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寓意人们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
  花馍是民间面塑品,也称为面花、面塑、礼馍,是一种传统花式面点。这“指尖上的彩色艺术”是从岁月长河里一路走来的传统手艺,是传承许久的民间艺术瑰宝。
  蒸腾的馍香是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浓浓的年味儿往往也是从蒸年馍开始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是北方人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遵循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到春节前夕,家乡的老人们总会用蒸面花的形式来迎接春的脚步。老人们常说,蒸了花馍,才有了过年的味道,家里所有成员一齐上阵,和面、发酵、揉面、捏花……其乐融融,期盼着新年好福气。
  小时候,每逢过年就爱看母亲捏花馍。过了腊月二十五,母亲就开始蒸花馍。母亲总是头天晚上就把大半盆面粉和好,放在暖和的地方,等着半盆面发成一满盆。
  母亲说:“蒸花馍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和面、醒面、揉面,既讲究干湿均匀,又要注意力道,面不能和得太软,也不能太硬。软了,蒸出的馍不周正;硬了,不好揉还发不开,蒸的馍不松软。”母亲用手一按就知道面的软硬程度,用鼻子一闻就知道面发好了没有。
  母亲把一大块发面放在案板上揉来揉去,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瓷实。然后先把五个大馒头的剂子分匀,再把做花馍馍顶的剂子揪好,搓条、压饼、盘花。母亲做得有条不紊,有时会用上剪刀、镊子、梳子、竹签等工具,只为将花朵做得更加别致逼真,每一道褶中藏着旧岁温情,每一抹色中晕染新年憧憬。
  按照老家习俗,花馍要按家里的人口数量蒸,每人一个。男人的花馍会捏成元宝形状,女人的花馍会捏成梭子形状,寓意男人要会挣钱,女人要会织布做女红。另外,还要捏一个很大且全身包裹了许多鸡蛋、镶嵌很多红枣的馍,名字叫“浑身眼”,意思是说,新的一年全家人能够眼到手到,事事如意。
  小时候,我总喜欢偎在面案前帮母亲揉面,看见母亲捏花馍觉得很有趣,也想上手摸一把,母亲伸手挡住了,笑着说:“做摆供用的花馍馍,可不是闹着玩的,小孩子家不能摸。”母亲从来不会让我上手,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等到花馍蒸出锅了,母亲又把它们存起来,看得小孩子直眼馋。母亲说:“你别馋,迟早会给你们吃的。”
  蒸花馍也是个技术活,一定要掌握火候。母亲把做好的花馍摆在大铁锅的笼屉上,摆的时候分得很开,以防蒸熟后粘连破相。再把笼屉放入温水锅里,盖上盖子开始醒发。大概半个小时就发好了,母亲生着火,拉着风箱,大铁锅下的火苗使劲儿舔着锅底,不一会儿馍馍的香味儿随蒸汽飘出,钻进鼻孔。约莫半个钟头,把锅底的柴火抽出,母亲说这叫“抽薪止沸”。稍停一会儿,掀开锅盖,一层叠着一层的花馍,好似金字塔。每一层都镶嵌着不同大小的红枣花馍,好像闪闪的金元宝;鱼形状的花馍肚子鼓鼓的,好像装满了金银财宝;牡丹形状的花馍看着就更贵气十足。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花馍,就像一件件艺术品,让新年的气氛更浓了。
  花馍不仅是春节的主角,村里逢婚丧嫁娶、孩子过周岁或者老人过寿等,也要蒸相应的花馍。
  青年男女初订秦晋之好,要蒸馄饨馍,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馍,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女方送给男方老虎馄饨馍,一对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表达出丈母娘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结婚时要面制一对喜鸟或鸳鸯,形容新婚夫妻两情相悦,结婚之后相濡以沫。婚礼前,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花馍,待新娘出门时,新娘的母亲要将“上头糕”的根部切下来一块让新娘带走,意味着女儿从此在婆家扎根了。
  孩子过周岁时的胖娃娃花馍更是做工细致,造型变化无穷,招人喜爱。每到婴儿满月时,农村人蒸花馍,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盈门,套在婴儿的脖子上,祝愿孩子衣食无忧、健健康康、成龙成凤。再配以猛虎、老牛等各种面兽,期望能够用这些吉祥物保护孩子。
  而给老人过寿,要蒸寿桃、寿糕花馍。寿糕、寿桃有“五福捧寿”“八仙庆寿”“五女拜寿”,更多的是“九狮拱菊”,谐音“九世共居”。寓意“四代同堂”“五世其昌”“九世共居”,将寿诞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美好意愿寄寓在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花馍艺术之中。
  一个个在巧手中绽放的花馍,不仅呈现出民间最质朴的美意,也融入了乡村劳动人民最天然的想象力,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当一锅锅圆滚滚、热乎乎的花馍绽放在千家万户的蒸笼上时,一份温情与暖意也在无形中流淌。在热气腾腾的小麦香中,在一声声欢声笑语中,人们期待着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岁更比一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