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7日
追光前行的智慧和勇气
——简评王海珺《白屋集》
  杨晓景
  拿到王海珺先生的新书前,对他的作品怀有很高的期待。因为我在他的公众号读过他的不少文章,很欣赏他刚正不阿自由洒脱的性格、直面现实敢说真话的勇气和集文化思想为一体的文风,尤其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常常让我拍手称快,直呼过瘾。因此,收到他的新书后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内心仿佛高高竖起一柄可以击石穿木的利剑,等待在书里的某个地方与他的灵魂发生电光石火般的碰撞。
  这部作品集大部分是散文,还有一些书评。与公众号里的文章相比,少了几分犀利和直白,多了些许婉约、诗意、含蓄、沉稳,让我不由得想起《道德经》里对于处世哲学的一段表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在这个语言环境十分复杂的年代,想必作者在择文成书时一定有过诸多考虑,从中足以看出他的谨慎和智慧。这对于读者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遗憾。但是,即便是委婉的曲折的表达,只要作者是真诚的,坦荡的,不媚俗,不庸俗,也是值得敬佩的。
  王海珺先生的文章最大特点就是脱离了简单地描摹人物景物事件的原始写作状态,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写作层次。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拒绝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不以膜拜前人留下的“真理”、摆弄书袋为荣,而是坚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词组,读来虽然有些生涩,但是打破了人们在阅读时经常会遇到的熟悉感和顺畅感,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语境。在意象的运用方面,他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比如,同样是写秋,他写的不是收获的喜悦,不是衰败的哀伤,而是写秋的硬。标题《秋是硬的》,一下子就将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无形的秋借助有形之物显现它的硬:秋天的食物硬了,果壳硬了,虫子身上的盔甲硬了,这硬,象征着疲老的态势;干爽的秋气、如刀的秋风汲干了人和植物的水分以后表现的硬,是让生命不得不向无法抗拒的自然力服软的硬;冰冷的秋水凝结的硬,是逼迫生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的硬;榨干了水分的土地呈现出的硬,则是无奈的令人痛楚的硬,一句“没有种子的破土而出,它是不会再有柔情的”,将作为客体的土地瞬间变成主体,给其赋予了人格魅力,硬的背后是无限的柔软,是对永恒信念的坚守。无论秋多么硬,可硬可软的土地有自己不可突破的底线,那就是:破土而出的希望。文章的主题在此得到了升华。他笔下的雪也褪去了温柔的性情,化身为摧枯拉朽的清道夫、要将严冬杀死的飞镖,以凌厉的姿态在污浊的人间穿行。如此鲜明的个性和正直的形象,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内在人格的映射。
  他的文章第二个特点就是带有文化觉醒者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优胜劣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中渗透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不是过去广为人们接受的限制人的个性、阻碍社会进步的残毒劣根,而是经过现代文明洗涤之后优秀文化基因与外来先进文化自然融合而成的智慧之光、觉醒之光。这种在时代洪流中隐约透出的微光,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珍贵的。而他在文学道路上百折不挠努力追寻的,就是这样的光芒。在《饺子遐思》一文中,他从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写起,通过饺子的包容度、馅料的内容、味道的调和、做好蘸料所需的触类旁通和饺子的沉浮与成熟等几个部分,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细节与文化思想融合在一起。他说,面团要想变成饺子,包进更多的馅,“就要放大自己的格局,富有延展性和包容性”。他认为这是一个“包装过盛”的时代,提醒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他对“和”的理解也与众不同,他说,所谓“和”,就是不同,就是差异,而并非少数人认为的整齐划一、一刀切。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先进文化绝不是狭隘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而是更具开放性包容性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多向性多元化文化。
  他厌恶对现实的粉饰,不刻意向主旋律靠拢,全书没有一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人们遇到挫折时要看“主流”。他很看重人的风骨,不仅专门写了一篇《风骨论》,从各种典籍和古人的诗文中尝试着解析其真正涵义,还在多篇文章中引用古诗词体现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早就默认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说法,从来不敢对其产生怀疑,但是他却认为道家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贴近自然规律。他对“杀身成仁”的奴性文化进行反思,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他说,“幸福就是好好地活着么?如果活着就是幸福,那么,奴隶们大约很幸福吧。”“活得不明不白的人,其实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他还说,幸福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仅仅一个人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要与别人一起幸福。这样的话语对于一些愚弱的国民是有启智作用的。他之所以要写出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担负着使命和责任。他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在《大争与小争》中,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爱窝里斗,是因为“没有向外斗的能量”。难道不是这样吗?真正强大的人,谁会把自己身边的人当做终极对手呢?打败自己人能证明什么?只能证明你足够的愚蠢和专横。
  他无时无刻不意识到置身于社会的汪洋大海之中,小人物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他哀叹被残酷的现实砍伐掉的理想之树,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把农民工、清洁工比喻为默默奉献遭遇不公时却无人心疼的小鱼——“清道夫”。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他都没有流露出自艾自怜自暴自弃的情绪,始终以乐观豁达勇毅决绝的态度面对生活,给读者传递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他的文章第三个特点就是善于通过不同角度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他从柿子的涩与甜中,领悟到植物的生存智慧,并延伸至人。他将梅比喻为严冬时节执意要绽放出鲜艳生命,用香与色唤起人们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先行者,并对先行者大无畏的勇气和耐得了孤独的精神表示敬仰,他借用梅之语,用极其蔑视的口吻警告蛮横专制的冬天:任何封锁和阻挡,都是徒劳的。真正高明的作家写景状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抒发感情营造浪漫和诗意,他说,懂得了梅花,你就懂得了文学;懂得了梅花,也就懂得了作家。因为伟大的作家都是孤独的先行者,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觉醒后的花色艳丽,暗香浮动”。
  有些人从事文化研究,只是坐在一大堆资料里翻来翻去,做一些归纳整理的工作,他必须要亲自走访,实地考证,多方调查,反复思考。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颠覆以往的认知。这种做法可能会遭到旁人误解,给他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他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这种现象不只在书里可以看到,在他的视频号里更为突出,比如他坚持做的“正诗歪解”,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认知去解析古诗词中没有被人挖掘出来的深意,风趣幽默,睿智明晰,深受广大读者和网友的欢迎。他参观博物馆,重点关注的不是已经广为人知、受到学术界文化界或官方机构保护的博物馆,而是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却意义非凡的民间博物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四川安仁有一个个人斥资修建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在这个馆里,抗战系列博物馆除了正面战争的博物馆,还有战俘博物馆、美国空军飞虎队博物馆。我第一次听说战俘博物馆,内心深受触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永远是留给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怎么能有资格让人记忆?这种反传统反常识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建川先生广博的胸怀和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的卓识远见,他用不同的视角展现战争,希望唤醒人们被惯性思维束缚的意识,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去思考战争的本质和意义。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辉煌和灿烂固然值得铭记,苦难和灾难更应该时常回顾并从中得到警示,地震博物馆的出现,不仅让王海珺先生感到震惊,也让我对建馆者肃然起敬。通过作者的描述和解读,我相信很多读者读了以后肯定也会对建川先生的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海珺先生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任何作家的文学作品都不是完美的,王海珺先生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整体质量很高,虽然个别文章存在逻辑不严密,结尾部分略显松懈有些掉气,说理性文章论点没有充分展开,多篇文章重复引用相同典故等小瑕疵,但是并不影响读者对核心思想的理解和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欣赏。
  谨以此文向稀有的追光者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