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燕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这是一部深刻描绘改革时期陕北高原城乡生活的力作,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细腻的笔触和跌宕的情节,勾勒出一个年轻人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痛苦。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路,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痛苦与抉择。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是构成了故事发展的核心矛盾,凸显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选择。
城乡的差距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展现了社会变迁中的矛盾与冲突。路遥基于农村与城市在“城市交叉地带”中所产生的矛盾作为创作敏感区,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文中,城乡的差距限制了像高加林一样的农村青年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命运轨迹,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命运。高加林努力想成为民办教师,却最终被有权有势的人顶替,他试图通过爱情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因城乡差距而失去了真爱。相反,也正是有像高加林一样努力奋斗的人,虽难以改变社会的城乡差距,但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可能。
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人生》这篇小说更具有哲学思考意义。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是人一生中会遇到且存在的,这也是构成社会复杂的重要因素之一。小说通过高加林等人物对命运的选择和人生的抉择,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善良淳朴的乡亲们看到高加林落魄回乡,仍以真挚的话语和行动给予安慰与帮助;充满智慧与豁达的德顺老人开导高加林,让他明白人生的真谛;高加林作为书中最充满矛盾的人物,性格积极向上,但为了追求个人理想,抛弃深爱他的刘巧珍;高明楼等为个人利益玩弄权术,损人利己,反映社会中人物的阴暗面。我们要正确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也要认识到这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直,包容他人的不足与错误,用爱去温暖彼此的心灵。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人生的常态,不断调和达到和谐是最优解。青年人有理想有追求,但往往在追求梦想与现实之间艰难选择。高加林在职业选择上,试图通过自学和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一次次碰壁;在爱情选择上,淳朴善良的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那般无私和深沉,但高加林渴望与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黄亚萍在一起。爱情的理想与现实,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与挣扎。在人生道路上社会的不公,让他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与无力。个人奋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让他深感无奈。在不断的经历中,高加林也从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和理性的人,在成长中,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理想的同时,更加理性地面对现实。
《人生》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与理想的哲学深思。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为生存、为梦想、为尊严而努力奋斗,而真正的生命真谛,也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之中。高加林如此,我们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