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余胜楠 主持人冯一倩: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家的幸福和温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本期《畅行晚高峰》栏目,我们邀请到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余胜楠。
冯一倩:本期您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什么?
余胜楠: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以爱之名,助力孩子成长”。人的成长会历经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需求。作为家长,我们最应该做的便是为孩子构筑温暖的情感避风港,不要一味打压和否定孩子、以身作则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从品德到习惯开展科学的教育引导、从尊重到规划推动全方位的个人发展,在生活中以平等尊重的姿态搭建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第一,构筑温暖的情感避风港。父母给予孩子毫无保留的爱,至关重要。无论孩子成绩好坏,抑或是犯了错误,都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纯粹且无条件的爱。就像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千万别急着指责,而是轻轻抱抱孩子,温柔地说:“宝贝,不管考得如何,你永远都是爸爸妈妈最心爱的孩子,咱们一起找找问题出在哪里。”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也不容忽视。平日里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孩子闷闷不乐,主动关心询问:“宝贝,妈妈/爸爸看你今天心情不太好,愿意跟我讲讲发生什么事儿了吗?”接着耐心倾听,给予孩子充分的共情与安慰。
第二,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营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空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定期整理房间,让孩子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比如,周末可以组织全家一起大扫除,给孩子分配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像整理自己的书架、书桌。保证规律的作息同样关键。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固定起床、睡觉和用餐时间。晚上到了睡觉时间,家长要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洗漱,然后躺在床上讲个温馨的睡前小故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第三,开展科学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抓起。在公共场合,引导孩子自觉遵守秩序,爱护周围环境;看到他人有困难时,鼓励孩子主动伸出援手,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善良与互助的意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要是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就为孩子购置绘画工具,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画展,持续激发孩子对绘画的热爱,进而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四,推动全方位的个人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家长应有的态度,千万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对某个领域展现出浓厚兴趣时,一定要积极支持。比如孩子喜欢足球,即便家长对足球不太了解,也可以陪着孩子看比赛,帮孩子报名足球兴趣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助力孩子进行职业规划也提上日程。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参观大学、企业,让孩子对不同职业有初步的认识,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
第五,搭建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当孩子分享学校生活时,家长务必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倾听,用眼神交流和点头给予回应,千万别随意打断孩子,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被尊重。遇到问题时,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展开讨论。比如讨论家庭出游计划,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商量做出决定。
冯一倩:孩子是上帝赐予人间最美丽的天使,是上天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能陪伴他走过最美的人生年华,我们何其幸运。来路漫漫,让我们以爱之名,用心陪伴,静待花开,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