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3日
培育特色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
    ● 嘉宾薛建宏、郭亚进、李志斌(从左到右)

  主持人常枫:本期《延河热线》栏目,我们邀请到的是子长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专职副书记薛建宏,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志斌,党委委员、一级主任科员郭亚进,与大家交流一下子长市2024年农村工作的一些重要措施和成就。
   常枫:2024年子长市农业农村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薛建宏:去年以来,子长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步入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新发展阶段。202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92亿元,增长4.7%;第一产业增加值13.86亿元,增长4.8%,位居延安市第二。2024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6550元,增长7.7%,增速位居延安市第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一是粮食生产保障有力。落实良田、良技、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要求,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高产高效实用技术,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面积5.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000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田1.3万亩、谷子示范田1万亩。在克服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88万亩,总产量4.89万吨,均超额完成任务。二是巩固衔接不断强化。进一步深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四化机制”,积极推行“四色管理”促增收工作,对537户监测对象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未出现致贫返贫情况。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68%,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三是产业发展质效并进。大力推行山地苹果高标准管护、果园预冷、入库储存、基地分选“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苹果产量16.11万吨,增长23.2%。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推广应用绿色蔬菜智慧化管理平台,种植瓜菜4.51万亩,产量18.22万吨,增长5.84%;新建规模养殖场20个,肉类产量6911.5吨,增长8.86%;引进了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和机器人智能养蚕设备,建成了集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收购交易为一体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1亿元,增速达10.2%。四是“千万工程”稳步推进。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所有建制村柏油硬化路、通讯、网络达到全覆盖。建成农村垃圾转运站13个、污水处理站30个、卫生厕所25693座。“千万工程”示范村垃圾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供水入户率、综合电压合格率、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33所,村级全民健身设施、图书室、村活动中心达到全覆盖。五是村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653万元。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各1个,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示范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11个。六是基层治理惠民有感。推进“三治”融合,实行村委领导、村民协商、多方参与的自治工作机制,协调运转;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顾问培养聘任机制,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成为村民自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孝、俭、勤、和”的德治春风化雨。农村信访量下降29.4%,未发生极端事件,获授全省“平安银鼎”。延安市关于“三农”工作的5个现场会在子长召开。子长市在2025年省委农村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子长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优秀县。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获得“优秀等次”。
   常枫:子长市农业农村局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和好的经验做法?
  郭亚进:一是抓好立体化排查核实。全面推广省防止返贫预警平台监测对象“一键申报”功能,更多依靠农户自主申报、行业部门筛查和基层干部日常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结合重点人群的日常排查和全部农户的半年集中排查,建立覆盖全部农户的排查工作机制,精准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快速识别纳入易返贫致贫人口,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二是抓好网格化监测预警。组成由县、镇、村、组四级1627名网格员的监测预警网络,每半年开展一次覆盖全部农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进行集中排查、重点人群的周排查、月排查,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责,人在格上、事在格中”。三是抓好长效化帮扶救助。按照“监测对象”致贫返贫风险点,落实干部包抓“双包”责任制,同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和激发内生力帮扶等方面的措施,及时排除风险。制定出台《子长市“十个一批”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奖补措施》,专项用于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产业发展、转业就业、小额贷款、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四色管理”“十个一批”措施的实施,有力提升了监测预警的灵敏性、排查研判的针对性、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和风险消除的时效性,累计带动了7500余户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四是抓好全程化评估退出。对标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市、镇、村三级严格按照“村级初评、镇级核查、市级审定”程序进行逐级核查、研判评估,切实做到精准退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纳入监测户537户1415人,通过帮扶,稳定消除风险384户967人,风险消除率达到了68%以上。
   常枫:请李志斌副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子长市在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强有力举措。
   李志斌:我们按照“一主两翼三辅”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即以山地苹果为主,设施种植、设施畜牧为“两翼”,蚕桑、中药材和小杂粮为辅,不断优化“一主三带四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抓主导产业增效益。聚焦苹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稳面积、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推行高标准管护、果园预冷、入库储存、基地分选“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推广增施有机肥、授粉、正形、阳光果园等“十八项”管理措施,提高果品质量。
  二是抓优势产业扩规模。设施种植业以杨家园则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坚持大棚、拱棚、露地“三菜”并举,推广应用“三改一提”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1万亩,瓜菜播种面积4.52万亩,瓜菜产量18.22万吨。设施畜牧业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动国家级肉羊产业集群建设和优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建成5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71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98个、5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27个。2024年肉类总产达到6911.5吨,增长8.86%。
  三是抓特色产业树品牌。发展桑园6.9万亩,养蚕4120张,加工蚕丝被2.8万斤、生态桑叶茶3吨、蚕沙保健枕3000个。发展林下中药材15万亩,建成“中药饮片企业+初加工点+种植基地”一体化产业联合体和杨家园则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造延安优质小杂粮示范基地1万亩。培育出了高台黄米山杂粮、新寨河油桃、子长蚕桑、望瑶堡瓜菜、安定手工挂面、瓦窑堡系列酒等品牌。
  四是抓智慧农业促转型。加强与延安大学深度合作,推广智慧化数字管理平台建设,以简单易操作的云服务和手机App方式,使农户获取管理技术、市场信息更加便捷,农药、肥料投入更加精准。
  五是抓链条建设补短板。按照“绿色循环、三产融合、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精品牌,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推动农业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累计建成冷藏库库容4.2万吨;培育农业企业91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亿元。
  六是抓主体培育强带动。持续壮大市场主体,强化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全要素招商,优化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增强农村发展的底气和韧性。建成16个省市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提档升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9个,其中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1790个,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个。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统防统治、物流冷藏、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0多个。
  七是抓装备提升赋能。围绕全程机械化,发展菜单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建设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推动耕、种、防、收全程服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气象灾害、病虫害防治体系,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完善“首位产业+首席专家+现代园区”技术服务模式,为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
  八是抓绿色发展重引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强化粪污、秸秆、果树枝条等资源全量就近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2%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4%以上。大力推广果园集雨窖、坑施肥水、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开展设施棚面集雨试点,主推粮食全膜覆盖技术,开展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试点示范,探索形成黄土高原高效旱作节水集成技术体系。加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取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认证。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