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七点,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井口候车室,该矿综采二队检修班班长王仁富准时翻开安全责任确认簿,38名班组成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检查情况、设备点检记录、风险预控措施确认栏逐一跃入眼帘。“从入井前第一道岗开始,安全责任就要落实到每个细胞。”这位扎根矿山十五年的老班长说。
在黄陵矿业二号煤矿,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每个矿工的常态。近年来,该矿以打造“本质安全型班组”为目标,通过构建全过程责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深化教育培训、培育特色文化,让安全理念在千米井下生根发芽。
责任到岗 安全网格里的“精准坐标”
“过去抓安全像打地鼠,现在每个隐患都有责任人。”该矿副总工程师、安监部部长姚一龙指着安监部办公室墙上新换的网格化安全责任图介绍。这张覆盖全矿50个班组的立体网格中,红色标注设备管理岗、蓝色对应区域监管岗、黄色代表动态巡查岗,每个岗位都有对应岗位操作的标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
早上8点,在该矿井下30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电气检修工万卫平掏出自己的岗位风险告知卡,认真仔细阅读后,才开始作业。“刚开始我们也觉得每天重复确认太繁琐了,可是统计数据不会骗人,‘三违’行为是真正地在减少。”有了安全作业标准,干起活来自然安全放心。
1月份,该矿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37%,“三违”现象减少90%。
管理升级 从“经验主义”到“智慧护航”
在智能化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矿井安全运行的生命线。通风队技术员解永清认真查看智能瓦斯监测系统传回的数据。过去靠人工检测每小时记录一次,现在系统每5秒更新一次,还能自动预警。
该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包括“采掘机运通”在内的28个业务系统、1050个功能点、22个生产重要场景、2万多个信息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煤炭开采过程中各类数据,再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构成了煤矿数字孪生模型的“底座”;利用智能管控技术,对采煤、掘进及生产辅助等各类生产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环境监测、人员定位、AI视频等监测数据,实现了矿井生产全过程的全息可视、开采过程的协同控制。构建起“检测智能化、作业标准化、控制协同化、操作便捷化”的开采模式。
2月26日晚上夜班,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突然发出井下219胶带巷掘进工作面顶板压力异常警报,井下掘进二队值班队长成强飞的智能手机上实时收到警报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功避免一起潜在事故。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像给班组装了“智慧大脑”,一旦煤炭开采过程中某个系统出现状况,平台大数据系统将立即下达处置指令等信息至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比传统人工处置效率提升1倍以上。
情景教育 让安全成为肌肉记忆
2月27日下午4点,走进该矿机电队学习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情景剧”正在上演。机电队职工们自编自导的《我们要安全》,重现了某次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置过程。“演一次比听十遍课都管用。”参演职工李琦擦了把汗。这种沉浸式培训已覆盖全矿1320名职工,累计开发情景案例12个。
与此同时,在隔壁的综采一队学习室,只见职工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授课技术员提出的安全知识问题,一时间干货满满,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充满了整个学习室。
“既能学到东西,还能得到奖励,这样的培训方式大伙很喜欢。”据该矿综采一队队长贺立岳介绍,采用“讨论+提问+奖罚”的职工安全技能培训模式之后,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不断加强,作业现场隐患显著降低。
在二号煤矿,像这种各区队各班组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的培训模式还有很多。除此之外,该矿还将隐患排查、各类专项灾害治理与职工安全培训等工作结合起来,切实筑牢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使“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正在转化为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