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黄帝陵的尊崇和宣扬
李中泽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黄帝的陵寝及灵魂所在,是黄帝具象化身的地理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尊崇和敬仰的圣地,世称“天下第一陵”。黄帝创造了中华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秦汉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祭祀黄帝陵,到明清时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淀,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中华文明的标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天下炎黄子孙同根同宗同源的血缘纽带和精神家园。
  抗战时期,为了唤醒民族觉悟,凝聚民族力量,领导民族抗战,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始祖黄帝与黄帝陵给予高度尊崇和宣扬,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有机结合,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团结天下炎黄子孙,实行全民族共同抗战。
  黄帝:民族同根同源的血缘纽带
  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包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在抗日大旗下要团结起来、共御外辱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同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身份来凝聚民族之心,增强民族团结,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抗日力量。1936年1月,毛泽东等联名发出《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指出,我们是中国人,是有数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应该联合起来,做中国人民抗日先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救中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责任。3月,毛泽东起草发布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发出“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炎黄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的政治主张。11月,《红色中华报》发表《论山城堡的战斗》一文,发出国民党蒋介石如能够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中共还是可以和他合作的呼声。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再次提出两党同为黄帝子孙,应该抛弃成见、共赴国难的政治期望。“七七事变”爆发后,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要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需要每一个热血的黄帝子孙的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上述一系列政治主张表明,黄帝文化所承载的民族根源,特别契合中华民族团结抗日需要的民族身份认同,以共同的民族身份凝聚民族之心,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强大合力。
   黄帝陵:民族同心抗战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黄帝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辉煌的历史。祭祀黄帝陵,传承着对祖先、对民族、对文化、对国家的尊崇和认同,凝聚民族团结抗战的共同意识。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共产党和国民党各派出代表共同祭祀黄帝陵。陕甘宁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致祭并宣读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早在1937年3月下旬,当中共中央决定和国民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高度重视,精心撰写了这篇《祭黄帝陵文》,并于3月29日寄给曾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过延安采访的范长江,希望他“可能时祈为发布”,但终未能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发表出来。祭文共56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追述黄帝建立华夏民族的丰功伟绩。第二部分“世变沧桑,中更蹉跌……人执笞绳,我为奴辱”,表达出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日本侵略的现实处境。第三部分是核心内容所在:“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毛泽东发出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呼声和实行全民族抗战策略必胜的政治主张。这篇祭文,是中国共产党人出征抗日、誓死卫国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保家卫国的政治动员书。整篇祭文,气势磅礴、雄壮感人、鼓舞士气、催人奋进,有着极其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将流传千古、彪炳史册。4月6日,延安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刊发了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报道并刊载了毛泽东的祭文,开头点明要义:“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内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正是祭文的要旨所在。
  1937年5月25日,中共代表叶剑英等人陪同国民政府中央考察团从西安去延安途中,邀考察团成员一起前往桥山祭拜黄帝陵,以示同为黄帝子孙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驱寇的愿望。
  1937年7月,中共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代表谢觉哉在赴任途中,专门祭拜黄帝陵,并写下《谒黄陵》诗词,以召唤中华民族继承历史上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拯救民族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
  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结束当天,新任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等一行专程去桥山祭拜黄帝陵。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他们阅读交谈、体会品味,思绪万千,任弼时感慨而言:“这是我们开赴前线的《出师表》哩!”,一言道出祭文的深刻思想内涵。在当时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严峻形势下,八路军将领们视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出征抗日的《出师表》,是比较恰当的定位,也表达出共产党人为祖国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和抗日救国决心。
  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后,八路军115师将领们率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途中,路过黄帝陵时,看到烟雨中的黄帝陵及古亭台,非常感慨。据《聂荣臻传记》描写,聂荣臻暗暗下决心,发出了抗日救亡、誓为祖国共存亡的铮铮铁言,显示出共产党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誓死抗日的坚强精神意志。
  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等人,与国民党代表一同致祭黄帝陵。
  1939年4月6日清明节,共产党派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13人组成的高规格代表团,与国民党代表一同致祭黄帝陵。林伯渠宣读了由艾思奇起草经毛泽东修改而成的新祭文,祭文中“强敌侵凌,乃寝内战,唯一方针,统一战线,全民奋起,抗战到底,打倒日寇,建新中国,鉴此忠诚”,强调了共产党始终坚持国共合作、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正确性,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以及共产党为国为民、赤胆忠诚、不屈不挠、抗战必胜的政治信念和时代担当追求。
  1937年至1939年清明节,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致祭黄帝陵3次。此后,由于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走向反共立场,致使抗战以来两党共祭黄帝陵活动被迫中断。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下举行的政治仪式,这对两党摒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向世人宣告,国共两党同根同宗同源、血脉文脉相连,同属黄帝子孙、同属中华民族、同用中华文化,是中华一家人。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共同抗战的精神力量。
  1940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山西抗日前线返回延安时,25日再次登上桥山拜谒黄帝陵,以示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坚持抗战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以其他方式来表达对黄帝的尊崇。1939年2月《解放》杂志发布《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告边区同胞书》中写道:“边区是我们黄帝子孙发祥的圣地,至今边区还留有黄帝的圣墓。”1939年9月拍摄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序幕选取黄帝陵作为第一个镜头。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又通过理论文章对黄帝民族先祖的功业进行宣扬,并以此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的新阐释。1948年3月黄陵县解放,延安党政军民共祭黄帝陵,祭文提出“伟大的轩辕黄帝,你是我民族的始祖,你是我劳动者的先人,历史的创造者”,给予了黄帝以高度尊崇和历史性褒扬。
  抗战时期,面对亡国灭种的至暗局面,民族精神萎靡不振的思想困局,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之源黄帝与黄帝陵的尊崇和宣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革命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创造转化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这一新的文化体,给中华民族以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中华儿女团结战斗,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