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这已经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10年提到过“紧日子”。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在今年两会上得到进一步明确。“坚持”两字强调了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要作为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作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今天,在全社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不仅需要让人民群众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尤其需要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针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加剧,国内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的问题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过“紧日子”成为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党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过“紧日子”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从思想上“紧”起来,让过“紧日子”成为自觉行为。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紧日子”绝非“紧民生”,而是通过把钱花在刀刃上,助力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要精打细算、统筹谋划,从严从紧把好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支出关口,坚持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坚决压减非刚性、非急需、不合理开支,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重点、关键领域,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用简政简支的杠杆撬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节约理念、成本意识贯穿于工作始终,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为民惠民、促进发展的关键领域。党政机关过好“紧日子”,就能换来群众的好日子,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