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人虚假侵权营销的蔓延,既有监管“差半拍”的短板,又有法律不能精准对其套牢责任“紧箍”的深层问题。
——去年以来,AI生成的数字人大量“占领”电商平台,短时间内卖出巨额大单。在这背后,一套从肖像、配音,到文案生成的AI数字人带货制作流程充斥网络,带来众多监管难题。《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AI虚假营销的治理本质上是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秩序。面对AI数字人营销已不可逆的发展势头,系好法律安全带、点亮伦理探照灯,建立起权责清晰的治理体系,让AI数字人营销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而不是异化为践踏权利的工具。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在它的“辅助”下,谣言看上去更“真实”了,扩散起来也更容易。
——近日,一则“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热议和各种猜测,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热榜。后经查明,所谓的“大瓜”又是一起AI谣言。《光明日报》发表评论,AI工具触手可及,使得谣言生成的成本不高,而大数据的推荐又使其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需要提升对AI谣言的鉴别力和AI媒介素养。在技术的浪潮中,随着法律与伦理的完善和进步,人们的思维也需要跟上脚步。
“维修刺客”的肆无忌惮,实非一日之寒。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家电维修行业收费玄机,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啄木鸟平台,存在高价维修乱象。被曝光后,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发布声明,表达歉意。澎湃新闻对此评论,家电维修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意味着行业模式的升级,应该体现在对过去行业弊病的更好控制。有关部门要建立更透明的行业名单,让消费者对哪些平台表现相对更好、哪些平台毫无底线一目了然,同时应建立良性的行业竞争机制,扶持良心企业、平台引领行业发展,将“维修刺客”彻底清除出行业队伍。
这种“沉浸感”打破了政府工作人员与被服务对象的信息壁垒,使政策设计不再停留于“纸面关怀”。
——苏州小伙儿张亥秋是苏州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最近,他将从事外卖工作时所写的4000字“外卖日记”梳理总结成相关调研报告,记录了他为新就业群体所提出的建议。《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换位跑一次”若要超越个案价值,需建立长效机制。张亥秋们在寒风中送出的每一单外卖,既是为政策“测温”,也是为治理“校准”。他们“换位跑一次”得到的调研成果,也能为更高层级的政府部门提供治理依据,促进有效解决措施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