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6日
历史图像的钩沉与地方记忆的重现
——浅析《老照片中的延安》
  霍志宏
  市政协编、毕醒世著的《老照片中的延安》,是首部较为系统梳理延安百年影像史料的地方史专著。该书通过发掘整理900余幅珍稀影像资料,重现延安地方记忆,且突破传统文史资料的文本框架,开创了延安影像文史的新范式,由图入史,以图构史,图文互证,标志着延安地方史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拓展。
  一、直观性与影像史料的热兴
  影像资料在记录和展示历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直观性和生动性是文字记述难以替代的。基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左图右史”的传统被摄影摄像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在近年“老照片”研究的推动下,影像史学在新媒体的加持下也方兴未艾。市政协以《老照片中的延安》为载体,整理研究历史影像,在时间跨度、挖掘力度、研究领域、编辑视角等方面,都比已有的一些专题性、宣传性影集、画册有所创新和超越。每帧照片都会带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图像信息,徐徐展开一幅幅延安历史风情画卷。正如作者所言“题材主要以普通官兵、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为主线,从而反映当时延安的社会氛围”,这些图片处处反映着延安人的衣食住行,从社会文化视角展现熟悉或不熟悉的陕北生活图景,风俗嬗变直观可见。居住更为直观,绝大多数照片都有建筑的身影,以建筑为重要标志的城乡风貌一览无余,可以看到延安悠久的传统民居,不仅有传统的各种土窑、石窑,还有平房、楼房等不同样式,更有大量时代特征明显的各式公共建筑,比如城墙、钟楼、礼堂、寺庙,以及宝塔、牌坊、戏台、园林等,为后人认识了解这座城市提供了最为可靠直接的历史文化信息。
  他还用较多篇幅探根寻源,踏勘延安兵工厂、子长十里铺兵工厂、柳树店红军兵工厂、郝家岔兵工厂、茶坊兵工厂、温家沟兵工厂、甘泉县八路军铁厂等军工企业遗址,寻访整理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林业、水利、交通、文保等事业的早期照片,并结合人物口述,悉心书写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历史叙事,竖起了一块块图像版的历史纪念碑。
  二、真实性与历史影像的钩沉
  必须感谢毕醒世老师的孜孜以求。他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祖居延安府城,从小在延安城中长大;还有一个旁人缺少的优势,那就是因远离故土生出的浓浓乡愁,对家乡的一切反而更加敏感和看重。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来,毕醒世老师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按图索“骥”、网上追“逃”,通过跨国档案网络发掘“沧海遗珠”。他慧眼识珠,是淘宝人,又是个珠宝匠,不仅捞起珍珠,而且拂拭岁月的包浆,把它串成项链,焕发出璀璨的历史光彩,这部厚重的《老照片中的延安》,是他的心血之作,是献给故土的一份厚礼。所有老照片,他都查阅大量权威文献,旁征博引,去伪存真,辨析精详,使相关叙事具有无可辩驳的史实支撑,甘苦可见,赤忱可鉴。这些原始资料的再世,填补了延安相关领域的文献空白。
  他还独具匠心地将影像原图与田野考据相融合,比对影像地理信息,对吴起镇、保安城、永坪石油厂、西北局、边区交际处、边区银行和延城全貌、东西南北各方街巷沟道进行翻拍,在周边环境已经异化的地理方位中确定遗址,找回历史场景。开卷“百年巨变”的74个地点今昔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时空的变与不变令人震撼与感慨。这种时空比对构成独特的影像叙事,突破了文字描述的线性局限,将时间与空间立体呈现出来,提升了考据的精确性。
  三、珍稀性与地方记忆的补白
  在中共党史与近现代史研究中,延安时期因其特殊地位始终是学术富矿,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限制,长期受限于图像文献的稀缺性与碎片化,能够留存下来的图片资料尤为珍贵,甚至直到20世纪80年代摄影摄像在延安仍然是稀缺资源。现在收录的照片,有一半以上来自外籍人士拍摄,绝大多数闻所未闻或仅耳闻未曾目睹。
  本书对近年发现的清末民初的照片进行了梳理,美国克拉克考察队、英国传教士司慕德、美孚石油公司专家菲德克·克拉普、英国外交官台克满等在延安地区拍摄了大量照片,这是最早一批历史照片,续接起了历史断裂,补全了延安史研究的关键环节。第二批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记者和东亚问题专家对延安和边区的深入报道,“其结果是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手材料和对中国共产党极为丰富的公开赞誉。”这些记者和专家有斯诺、拉铁摩尔、福尔曼、毕森、马克斯、博萨德、史沫特莱等,另外还有迪克西使团,他们关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报道,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影响力,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如1937年美国《生活》周刊刊登有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片报道,其中有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军装的照片,就是延安时期国际传播研究的影像实例。建国后还有一批记者,所拍照片如今在网络空间广为传播。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他通过精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影像,还原延安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亲密状态,展示半个多世纪前的真实生活。有两张老照片拍摄于1936年,几位红军战士的衣着和装备,直观展示了红军东征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一张窑洞内四女子的照片,三个在炕上看书学习,一个依墙弹月琴类乐器,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知识女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还有一张照片,一位战士正在向墙壁上的意见箱投放信件,可以看出当时的民主氛围。历史图片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外国记者专家在延安的采访实录还有许多仍可挖掘和再开发历史信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延安更应做好抗战史的研究工作,《老照片中的延安》中的日本工农学校、日军轰炸延安、日军进犯黄河西岸等照片,也还有诸多可供研究的历史细节。在讲好延安故事的今天,这些图片就是“一图胜千言”的最好“延安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