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6日
记述陕北风情 唤醒时代记忆
——读《陕北记忆》有感
  赵蕾蕾
  作为洛川政协文史馆的讲解员,我有幸抢先拜读了北京知青吴钧老师赠送给我们文史馆的《陕北记忆》。掩卷遐思,如同醍醐灌顶: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怎么对陕北这块土地“身在宝山不识宝?”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陕北记忆》的作者吴钧先生。吴钧,生于1948年11月,北京市宣武区人,1969年初至1972年底在延安市洛川县插队,做过民工,当过工人。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从事新闻工作直至退休。《陕北记忆》是吴老师退休后写的第一本书。他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异乡人的独特视角和资深媒体人的深邃笔触,生动真实地记述了陕北淳朴憨厚的民风、相约成俗的风土人情,以及北京插队知青和当地村民的深厚情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史料。
  对于一个从未踏足过陕北的外地读者来说,读《陕北记忆》的第一反应也许是:这会不会是一本虚构的乡土题材小说?如若不是吴老师亲笔描述,可能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娃对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描述,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从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维度,《陕北记忆》深情热烈地诠释和展现了当年朴素而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用情之真挚,记述之详尽,让我这个高原土著都无地自容,顿觉汗颜。
  第一次看吴老师的文章,我就被文中对洛川当年集会场景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那些信手拈来而又冒着热气的方言俚语,那些婆娘女子相约去赶集跟会的场景描写,那些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原始神秘的交易场景,把洛川当时的集市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人头攒动的遥远市集。我不禁被一个外乡人对自己第二故乡详尽、细腻、生动的记录所感动。
  吴老师的文字为我们复原了70年代初洛川的模样,他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弥补了我们的父辈对回忆历史只能言传而不能记录的缺憾。文章中那些对当地生活真实细腻的描写,没有对插队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细致观察是写不出来的;那些生动的充满热情的生活场景,没有对插队村庄根植于血液的思念是写不出来的;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幽默风趣,没有豁达明亮的生命态度是写不出来的……是啊,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谁又会在古稀之年,呕心沥血地去书写一个偏远黄土地上小小村落的过往呢?
  平凡生活中从未缺席真爱和善美,缺的只是一双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善的仁心和发掘美的慧眼。外表斯文内心热情的吴钧老师,把自己对黄土高坡上那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砖一瓦,一星一月;一粥一饭,一人一畜的满腔热爱,全部倾注于纸笺笔端。于是,在一幅幅或如恣肆泼墨的大写意,或似细针密线般严谨的色彩绚丽的工笔画中,无数北京知青与陕北老区人民的身影,裹挟着呼啸的西北风,冲破书房的静谧,伫立在案头,跃然于纸上……
  《陕北记忆》对陕北人民的性格人品分析透彻。吴老师动情地说,陕北落后的生存条件及艰苦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淳朴善良、正直豪爽的性格。这种优良品德,对我们插队知青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这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也历练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的顽强生活能力。
  吴老师感慨地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这要感谢那些将我视为‘受苦人’的庄稼人,是他们让我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得以生存,并坚韧不拔地一路前行。他们让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并践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优秀传统,以及与之相伴的延安精神。”
  拜读吴老师的书籍,是我的幸运,也是陕北高原这片黄土地的幸运。他的文字充满赤诚和热情、才思和情怀,充满对陕北的热爱和思恋,不仅打动了我,也感动了许多读者。他的作品凝聚了陕北人民的优秀品质,揭示了延安精神的精气真髓,更唤醒了我们对知青时代的记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知青时代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一段历史,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