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4月15日清晨8点,在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污水处理站内,行政部班长吴杭按下智慧水务系统的启动键。随着设备低沉的嗡鸣声响起,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流量数据与水质指标开始闪烁,一滴从百米井下涌出的浑浊污水,就此踏上了它的“重生之旅”。
按照“旅程导航”,污水顺着管道,在水泵的带领下来到预处理车间,机械格栅与气浮装置在这里等待着它,在身上的悬浮物和油污被拦截后进入第二站——生化反应池,微生物开始“吞噬”污水身上有机物,再经MBR膜“洗礼”,这滴浑浊的污水变得清澈透明,最后到达旅程终点,被处理过后的污水,一部分用于井下生产、降尘、设备冷却,另一部分进入附近电厂,用于生产补水,像这样的“旅程”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每天7000m3污水在这里被处理再利用。
节水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近年来,该矿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促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先后引进了“智慧水务系统、变频一体机技术、A2O+M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井下水泵自动排水功能”等创新技术,构建出“采—排—净—用”闭环体系,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
对于矿区废水,该矿采用“絮凝+沉降”工艺,生活污水采用“生化+MBR膜”工艺,通过节水处理装置,污水复用率达100%,彻底告别“达标即排”的粗放模式。
节水减排绝非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生活污水的处理与井下污水再利用同样关键。在矿区的生活污水厂,每日被处理再利用的污水达350m3,而这些“重生”的水除了用于选煤厂生产补水、矿区绿化、降尘以外,在该矿统筹协调下,也有了新的归宿。
下午一点半,被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得到“召唤”。在该矿洗衣房,一台台洗衣机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正不断涌进机器内部。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再利用,我们积极探索创新节水举措。经过一系列调研、规划以及设备改造后,成功将生活污水处理后接入洗衣房,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还安排专人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达标。”该矿行政部部长曹峰斌介绍到。
这滴水的蜕变,不只是物理与化学层面的转变,更蕴含着对环境与资源的珍视。当“重生”后的污水,再次流入百米井下与生活工作的每一处角落。这滴水,从大地中来,又回归大地的怀抱,在循环往复间,孕育出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