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6日
清·王兰桂塘沽抗英
  王兰桂,字镜香,号静轩,洛川县北谷镇人,祖籍山西省洪洞县金盆峪。其立宗一世祖王煊于明代中期迁徙到宜君县白沟,二世祖王苍始迁洛川县北谷镇,至兰桂已历十三世。镜香先生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曾任兴平县教谕、宁河知县、蓟景二州知州,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于顺天府任上,享寿六十岁,乡人感其德,尊称其为“顺天府”。
  王兰桂出生农家,其父振声,以耕读持家,生子三人,兰桂行二。他天资聪颖,幼时进私塾读书,刻苦用功,成绩优秀,后考入黄陵桥山书院。嘉庆十八年(1813)被选为癸酉科拔贡,进入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结业后授兴平县教谕,从此进入仕途。道光十九年(1839),升任顺天府宁河县知县。在任期间,兴利除害,发展生产,一时宁河县“风俗醇美,词讼无多”。他尤其重视教育,发动乡绅捐资修葺年久失修的书院,公务之余,亲临学堂仗鞭执教。为明心志,他为自己亲提:“培士爱民”匾额,悬于堂中,作为座右
  铭。县考时,他要求严密搜查,以防夹带作弊,并亲自阅览批改考卷。他秉正持公,择优录取,在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考复试中,经他筛选参考的士子无一被淘汰,受到交口称赞。光绪本《宁河县志》《景州志》《顺天府志》皆为其立传。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宁河县洪涝成灾,淹及大小村庄二百多个。王兰桂亲自乘舟到处察看灾情,安置灾民。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爆发,英国军舰在攻陷浙江定海以后,继续北犯天津,威胁北京。直隶总督琦善急忙调集所属各县官民赶赴北塘构筑防堵设施。王兰桂奉调,乘船日夜兼程,急行二百七十余里赶到天津塘沽。琦善命令王兰桂率人构筑塘沽炮台。由于这里多为沙地,地下水位又高,加之人力不足,施工非常困难。王兰桂拦截塘沽准备逃往宁河、新河的难民,晓以保家卫国大义,组织民众昼夜不停奋力抢修,炮台终于抢在英舰到来之前完成,给英舰迎头痛击。英国军舰退走后,王兰桂继续率领军民修筑各项防御设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至九月,又添筑了土炮台、土坝、土垒、土墙,安设沙墩,挑挖战壕,并添置炮车、炮罩、炮床,置办了防敌的木筏、铁索、铁蒺藜、铁锚等,共费白银七万五千余两,除天津当局和塘沽支应局拨付三万五千两外,其余四万两全系王兰桂设法挪借筹措。明细账册由其第六世孙王小元捐赠塘沽炮台文管所珍藏。
  1841年年底,王兰桂以塘沽之功升知蓟州(今属天津市蓟州区)、景州(今景县,属衡水市)二州。他为官清廉,在景州赈济期间经手大量银两,赈济结束后,经上司核查,无半两贪污挪用。
  王兰桂为官多年,体恤百姓,勤于政事,官声颇佳。道光二十五年(1845)升任顺天府知府。顺天府是京城首府,知府一职为正三品,高出其他知府二至三级,一般由尚书、侍郎级别大臣兼任,直接对朝廷内阁负责,并不隶属于直隶总督衙门,印信也不同于其他知府的铜印,而是用白银铸造,足见其地位显赫。可惜他终因积劳成疾,未及赴任而卒,朝廷授予奉政大夫名号,特赐全幅职事仪仗,旌彰其德。
  王兰桂一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家乡时,北谷镇南三里多有荒地七八顷,他与程春农等人开垦这片荒地,租给农人耕种,以地租收入开办义学,又捐资捐物,解决义学修建工料和办学经费的不足,不惜重资,延请名师任教。几年后,“由是岁科入泮者不乏其人”。其子家缃为科考优等廪生,后任麟游县教谕。其堂侄青缃为博士弟子员。其孙炳堂也被选为贡生,送国子监就读,先后任韩城县训导、华州教谕、兴平县训导,次孙福堂曾为候补按察使司照磨,祖孙三代人才济济。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