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澳门4月23日电(记者 齐菲 刘刚)由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澳门城市大学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博士赵强撰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散佚澳门纪年古甓图志》23日举办新书分享会,介绍散佚澳门的百余件纪年古甓,以独特视角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用砖的发祥地之一。古甓是历史建筑的砌体材料,也是石刻、吉金、简牍和纸绢之外,承载古代文字的重要媒介。它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上的铭文也为研究古代字体、书体的变异现象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散佚澳门纪年古甓图志》全书约13万字,以澳门城市大学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珍藏的130余件历代纪年古甓为研究对象,辑录实物照片、拓片近400帧,通过实物拍摄、传拓与砖铭考释,揭示古甓的纹饰、铭文及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书中所载古甓的制作年代以东汉和两晋居多,共计有113个明确纪年、62种年号,时间跨度长达1900多年。甓文制作分为模印、戳印、刻划三种形式,既有纪年、记名、记事、职官、地点等内容,又有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篆隶、隶楷相兼等不同的书体。古甓的纹饰图案也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思想内涵、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赵强是首位入选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计划”的港澳学者。他表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古建筑,其主要砌筑材料在成分、工艺上与古甓非常相近,加强对以古甓为代表的砌体材料的研究,对于澳门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