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4日
青春向阳处
周丹

  五四青年节将至,操场上早已汇聚了不少学生。他们胸前的团徽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恰似一颗颗炽热跳动的心脏,洋溢着青春活动。
  我伫立在教学楼的走廊,静静地凝视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正全情投入地排练朗诵,那清亮悦耳的嗓音在校园里悠悠回荡;有的专注地调试着志愿服务站的设备,为下午即将开展的社区服务做足准备;还有几位同学围坐一处,热烈地探讨着什么,时不时发出欢快爽朗的笑声。眼前这般场景,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
  那是2003年,我初入大学校园。彼时,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前往西部支教,怀揣着一腔热忱与憧憬,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甘肃的一个小山村,我与同学们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白天,我们站上讲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夜晚,便投身于帮老乡修路的劳作中。记得有个名叫马兰的小姑娘,因家离学校路途遥远,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的山路来求学。见状,我们几个男生自发轮流接送她,在往返的路上,耐心地教她认字、背诵古诗。去年,我意外地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告诉我,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正如同当年的我们一般,为帮助更多像她曾经那样的孩子而努力奉献着。
  “老师,您在想什么呢?”班长李帆的声音轻柔地传来,将我从往昔的回忆中拉回现实。他手中捧着一叠资料,恭敬地说道:“这是我们策划的‘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请您审阅。”
  我轻轻翻开资料,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精心筹备的各项活动:徒步拉练、参观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展现出当代青年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未来的担当。尤为令我动容的是,他们主动与社区取得联系,计划为老党员们举办一场“数字助老”培训,帮助老人们熟练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
  “这个想法很好。”我赞许地点点头,感慨道,“记得我上大学时,我的导师常说,青年人应当像向日葵一样,始终朝着太阳蓬勃生长。”
  下午,我跟随学生们一同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只见他们耐心细致地教老人们使用视频通话、网上挂号,以及向AI软件咨询问题,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禁微微湿润。八十多岁的张大爷第一次与远在广州的孙子接通视频通话时,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忙不迭地擦拭着眼角;李奶奶学会网上购物后,紧紧拉着学生的手,满是感激地说道:“这下可太方便了,你们这些孩子可真了不起!”
  活动结束之际,夕阳的余晖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悠长。学生们虽面露疲惫之色,但眼眸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班长满怀感触地说:“老师,今天我们真切地领悟到了什么叫‘青年兴则国家兴’。帮助他人的这份喜悦,实在是太美好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摆放得格外显眼,封面上总书记与青年学子亲切交谈的画面,温暖而又鼓舞人心。我不禁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夜色愈发深沉,城市已是灯火辉煌。写字楼里,仍有不少年轻人在为梦想挑灯夜战、加班忙碌;实验室中,研究生们正专注于科研攻关,探寻未知;医院的走廊上,青年医生们脚步匆匆,仔细查房,守护着患者的健康……在这个专属青年的节日里,无数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奋力拼搏。他们或许看似平凡无奇,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平凡身影,汇聚成了推动时代滚滚向前的磅礴伟力。
  回到家中,我翻开相册,目光落在当年支教时的照片上。照片里那些曾经青涩稚嫩的面孔,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成长为中流砥柱。而眼前,今日的学生们,也必将传承延续这份青春的力量,砥砺前行。此刻,我恍然间深刻领悟到,五四精神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正是因为每一代青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动诠释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深刻内涵。
  窗外,晚风轻柔拂过,送来阵阵槐花的淡雅清香。恍惚间,我仿佛看到,无数饱含希望的青春种子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破土、发芽,假以时日,终将茁壮成长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参天巨木。青年向上奋进,国家方能阔步向前,这,无疑就是对这个美好时代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