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一年四季春常在 土里掘金富自来
通讯员 郝莉萍
    ● 马腾飞采摘西红柿

  “现在种大棚,比以前在外头打工强多了。”在招安镇白坪村的大棚里,58岁的高文金笑着说道。
  近日,笔者走进招安镇白坪村,放眼望去,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乡村田野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西红柿种植户马腾飞的大棚,绿意盎然的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颗颗饱满诱人,让人看了垂涎欲滴。马腾飞正熟练地采摘着果实,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种大棚,技术和管理缺一不可,还得能吃苦。我现在种了一棚,这一茬产量能有1.7万余斤,主要都销往延安的各大蔬菜批发市场。”马腾飞一边忙碌一边说,“现在市场行情不太稳定,这两天西红柿的发价在1.8元左右,按照这个价格,这一棚能收入3万多元。”
  马腾飞还说,今后要多学习一些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西红柿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来年卖个更好的价钱。
  在白坪村,像马腾飞这样受益于大棚产业的村民还有很多,高文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他的西瓜大棚,绿色的吊瓜挂满枝头,生机勃勃。高文金笑着介绍:“我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这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大棚产业,我就想着回来试试。2022年我开始接触大棚种植,刚开始不太顺利,走了不少弯路。不过现在效益还不错,最起码比在外面打工强,还能照顾家里。”
  凭借着错峰上市和优良品质,高文金的吊瓜打破了季节限制,填补了早春西瓜市场的空白。他种的西瓜品种是冰糖甜王,甜度高,在口感上也实现了突破,结出的瓜皮薄,肉质香甜脆嫩汁水充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批发商都抢着要。
  高文金说,去年12月份栽下西瓜苗,今年4月份就开始上市了,能集中售卖一个月左右,都是批发商上门采购,根本不愁卖。说到这里,高文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过,他也提到,市场价格波动对收益影响不小,“去年这个时候,西瓜发价八九元一斤,今年才3.5元一斤。一株西瓜苗只结一个瓜,每个瓜4斤左右,一个大棚能栽1800株,预计这茬收入2万元。”尽管面临价格波动,高文金依然对大棚种植充满信心:“只要种出好品质的瓜,市场肯定不会亏待咱。”
  白坪村能有如今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引领。村党支部书记白林介绍说,2021年以前,白坪村是个产业薄弱村,基本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后来看到周边兄弟村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也坐不住了。2022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加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村里申报项目,流转360多亩土地,建成80多座大棚。
  “202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我们在大棚间隙又发展了小型拱棚,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蔬菜。”白林介绍,2024年白坪村集体经济收入有70多万元,扣除土地租赁、日常管理等费用,还能结余近40万元。大棚产业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在村里种大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选择回家种大棚,挣钱不比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
  白林介绍,下一步,村里打算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进更多优良品种,加强技术培训,让大棚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长久保障。白坪村还成功申报了2025年省级千万项目重点村,以后村子的村容村貌也会进一步提升。村民们对产业发展都充满了信心,一定能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的白坪村,已经从一个产业薄弱村变成了产业强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产业成为了连接村民与市场的桥梁,让他们的辛勤劳动有了更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