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特色养殖蹚新路 呦呦鹿鸣乡野间
通讯员 吴静
    ● 谢小妮喂鹿

  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一群身披“繁星”的精灵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力量——梅花鹿。这种曾经隐匿于山林的珍稀物种,如今在特色养殖的浪潮中“蜕变”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鹿”,蹚出了一条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致富鹿”,书写着“养殖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篇章。
  近日,笔者走进坪桥镇尧沟村梅花鹿养殖基地,矫健的梅花鹿们身披金黄色茸毛,头顶点缀着灰色斑点。温顺的梅花鹿一边进食,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进入棚内的“客人”。养殖户在喂食鹿群的同时,向采访的笔者详细讲解了梅花鹿的日常习性和它们的独特价值。
  据养殖户谢小妮介绍,她已经养鹿5年了,最开始只有10多只,现在已经有50多只,鹿的饲料主要以玉米秸秆、豆皮子为主,好养殖也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一头鹿一年只产一只幼崽,能卖5000~7000元。
  “今后要把梅花鹿养殖的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更多的村民,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谢小妮说,“近年来,区上领导经常来我们这里考察,今年,村支部也在我们这里采购30多头梅花鹿准备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也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预计今年的效益还可以。”
  据了解,梅花鹿吃的饲料大多源于收集周边种植的玉米、大豆、秸秆等农作物,这种饲养方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极大地保证了梅花鹿的肉质和品质。谢小妮告诉笔者,鹿场的粪便也是集中收集起来当作肥料,然后由村上组织去种玉米,再把玉米回收过来,做成饲料,构建起“养殖—肥料—种植—饲料”的循环产业链,真正实现了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正值晌午,养殖户谢小妮推开鹿圈门,梅花鹿甩着雪白斑点的脊背迎上来,鹿茸上的绒毛在晨雾里泛着金光。“以前守着几亩玉米地,一年到头挣个万把块,不种地的时候就在门外打工,挣的刚够家里的基本开销;现在靠养鹿,一年光鹿茸和鹿肉收入就能收入15万元。”她搓着粗糙的手掌笑出满脸褶子,得意洋洋地细说着如何把“仙鹿”养成“金鹿”。
  都说梅花鹿全身是宝,这话一点不假。鹿茸是顶呱呱的“软黄金”,春分时节割下的头茬茸,切片晒干后能卖上千元一斤,泡成药酒更是远销韩国、日本。谢小妮家的鹿棚里,电子秤上刚称完的一对鹿茸足有2斤重,“这相当于过去半年种玉米的收入”。
  近年来,鹿肉更是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低脂肪、高蛋白的鹿排煎得滋滋冒油,连预制菜工厂都来村里收鹿腿肉,真空包装的鹿肉礼盒春节前就被抢订一空。
  边角料都能变宝贝:鹿皮做成真皮手包,鹿血酿成补酒,鹿胎粉装进精致的药盒,就连鹿粪都成了有机肥料,卖给隔壁果园每亩能多赚200元。
  “去年,我去东北参观养鹿场,看到有人把鹿场改成‘萌宠乐园’,周末城里家长带着孩子来喂鹿、拍照,门票钱比卖鹿肉还挣得多。我也有这样的构想,正和村里商讨如何推进农旅融合,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名一起发家致富。”谢小妮高兴地说。
  尧沟村党支部书记常成军说,如今,梅花鹿养殖像一股春风,吹活了沉寂的村庄,让“土里刨食”的日子变成了“鹿鸣致富”的新图景,真正成了农民口袋里的“致富密码”。
  接下来,尧沟村将继续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引导特色养殖扩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让特色养殖的发展步伐更快、亮点更亮,让乡村振兴的脚步更实、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