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黄瓜种植上规模 俏销市场鼓腰包
通讯员 李青梅
    ● 陈永红采摘黄瓜

  “现在市场上的黄瓜每斤还能卖2块多,我们这儿天越冷黄瓜越金贵。”4月18日,笔者走进高桥镇北宋塔村,看到黄瓜种植户陈永红正在棚里忙着打切、收拾刚出售完的黄瓜地。他的黄瓜大棚每天都能采摘,一年大概收入十来万元。
  2019年,高桥镇从“小黄瓜”起步,不断在土地上花样翻新,以川道棚栽业为核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种植面积稳定,年产量达9.2万吨,亩均产值7万元以上,总产值2.8亿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返乡加入了种黄瓜大军。
  陈永红今年不到60岁,光黄瓜就种了6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好赶上了第一波种黄瓜的潮流。
  “摘瓜、装车,还得忙着育苗,一睁眼就得开始忙活了。”陈永红擦着汗抬起头说道。眼前的大棚宽敞明亮,整齐排列的瓜藤旺盛生长,在一片绿油油的小黄花中,便能找到棚中“主角”——黄瓜。
  “顶花带刺”、体型匀溜的黄瓜,青翠欲滴,只看外表就能看出它的好品质。再加上口感清甜、汁水充足的特点,在大棚里随手一摘“咔嚓”咬上一口,便能寻到几分它们受欢迎的原因。说着,他便随手递给我们:“尝尝,是不是和以前吃到的不一样?”他自信满满地说,“我们的黄瓜口感好是因为品种不一样。俗话说,苗好一半谷,对于黄瓜种植来说,也是这样。我们精挑细选,选育出多个黄瓜新品种,再优中选优,选择性种植。”
  “规模化种植以后,我们就有了市场的主动权。”高桥镇副镇长郭永东向笔者介绍,“最早我们要开着三轮车到周边县区卖黄瓜,后来租车到靖边、西安等地推销,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家门口等客商上门。”
  有了好苗子和稳定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种植黄瓜的好“钱”景。
  “每个大棚至少也能有七八万元的年收入,现在可以说是家家户户种黄瓜了。”郭永东说,“2014年,我们镇累计发展日光温室4512棚,拱棚164棚,建成了国道341线、楼下线两条设施蔬菜产业带,基本形成了川道反季节水果、山地常规蔬菜的种植布局。”
  2019年冬,在外打工的陈永红,因为家里老人生病选择返乡。“家门口挣钱不比外面少,而且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说到这儿,陈永红哽咽了,“前两年,我兄弟夫妇双双去世,兄弟家撂下一个娃娃,我77岁的老娘又患有基础病,我的三个娃娃上学也开始花钱了,两个上大学,还有一个上高中,我就回来种棚了。在家种棚自由,啥也不耽误。”
  “要是光靠我家那口子在外边打工挣钱,说实话,家里负担重,那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我们两口子一心就想着照顾好这个棚,土地不会亏了咱的辛苦。”说起种棚,陈永红妻子心中满是感激,“钱也挣了,家也照顾了,累了随时能歇歇,挣多挣少咱自己说了算,拉着家常就把活儿干了,挺好的。”
  “近些年,随着城镇的发展,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愿意留下来种地,看着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我们也打心眼里高兴。”郭永东欣慰地说。下一步,高桥镇还要继续扩大棚栽业规模,计划新建大棚80座;还将大力引进推广大棚风机增温设备、双膜、三膜覆盖、自动卷帘机放风等新技术,拓宽营销渠道,逐步形成“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达到以产定销、以销促产的发展格局,提高棚栽产品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