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共产党员,他们奋斗在各条战线。用他们平凡岗位上的非凡人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筑起了一座座丰碑。七大代表杨道和便是这样一位用热血与信仰熔铸丰碑的英雄。
杨道和,生于1914年。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的正式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杨道和奉命前往山西阳高县,担任公安局社会审讯股股长。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和平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0月,我军战略转移,县级机关紧急撤离,杨道和主动要求“断后”——他要确保最后一份机密文件转移,要守护最后一名群众安全。深秋的雁门关外寒风刺骨,他带着两名警卫员,在山路间迂回周旋,却因叛徒出卖,陷入敌人的包围圈。
1947年正月十四,黎明前的黑暗中,15名国民党区警荷枪实弹包围了守口堡村。“开门!不然开枪了!”敌兵的叫嚣打破夜的寂静,杨道和瞬间清醒:文件决不能落入敌手!他迅速将密信塞进灶膛,看着火苗将字迹灼成灰烬,才转身推开后窗。当敌人撞开院门时,他已借着月光跃上墙头,却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臂,重重摔在奶奶庙的墙根下。负伤后,他仍试图爬向高粱地,却因失血过多昏迷被俘。
敌人以为“大鱼落网”,先是派医生为他包扎,又让区长夫人软硬兼施:“只要你肯合作,必许以高官厚禄。”三天三夜的审讯他始终紧咬牙关,连一声呻吟都未发出。当七旬老父蹒跚着来看他,见儿子遍体鳞伤却仍挺直脊梁,老泪纵横间,杨道和却笑着说:“爹,儿子没给您丢脸。”
正月十七,敌人在戏台前行刑。杨道和高唱《国际歌》赴死,中弹时仍望向东方曙光。敌人曝尸三日,却让百姓心中燃起革命斗志。
杨道和以32岁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他的名字刻入陵园石碑,与英烈们共同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其故事印证着:唯有以信仰为骨、以初心为魂,方能让红色血脉代代传承,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