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米嘉
“五一”的欢歌在中华大地回荡,热闹的节日氛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片深情的土地——我的第二故乡,安塞。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昂的腰鼓声中,看到了欢快的秧歌,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
安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从毛主席在延安的光辉岁月,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安塞始终是陕北文化的明珠。每到节日或喜庆时节,安塞人都能听到那激昂的腰鼓声,看到欢快的秧歌舞动,仿佛将时光拉回到我们当年插队的岁月。
我曾在安塞影剧院工作多年,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文化的传播。通过提高放映技能,让观众从电影的声光画面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电影作品的宣传,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发挥电影艺术的独特优势。影剧院在节日和历史纪念日精心安排电影放映或自制幻灯宣传,比如“五一”放映《李双双》《青松岭》《喜盈门》等欢乐喜剧电影,场场爆满;五四青年节则组织学生包场观看《在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英雄儿女》等影片,通过影视阵地宣传,起到了积极的爱国教育作用。
在影剧院工作期间,得益于与文化馆一起办公的便利条件,我每天都能听到激昂的腰鼓声,看到欢快的秧歌扭动。那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让我深受感染。在黄土高原的广袤天地间,一群热情的陕北汉子斜背腰鼓,红色飘带随风舞动,神情沉稳而淳朴。鼓点响起,他们瞬间如脱缰的野马,忘情舞动。鼓点如骤雨般急促,舞姿似旋风般飞扬,脚步灵活多变,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激情。那种原生态的生命力,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与迷茫。
如今的安塞,不仅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更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安塞腰鼓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腰鼓手们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安塞腰鼓不仅在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除了腰鼓,安塞的剪纸也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每一幅剪纸佳作都讲述着不同的传统习俗故事。这些民间艺术都出自土生土长、世代居住在窑洞里的劳动妇女之手,充分体现了她们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安塞剪纸以其精湛技艺和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农民画则以鲜艳的色彩和质朴的画风,描绘出陕北大地的风土人情,成为民间艺术的精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陕北人民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每到重大节日,我都会想起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和第二故乡的点点滴滴。安塞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愿我的故乡安塞永远繁荣昌盛,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
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岁月静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