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树峰
在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畔,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这所扎根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深厚的职教情怀,在科技赋能产业、人才服务地方的路上交出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从实验室里紧张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扎实的成果推广,从制度改革的果敢破冰,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用“红色基因+蓝色匠心”的独特密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征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度破冰 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过去评职称主要看论文和课题,现在我们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后产生效益,也能作为重要指标。”谈起学校新修订的职称评审办法,石油和化学工程系的杨帅强博士感触颇深。2023年以来,学院接连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试点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增加技术转移转化系列,强力激励教师投身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怎么办?教师参与产学研“动力不足”怎么破?学院以“三项改革”为突破口直击发展痛点,不仅将技术转化效益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更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试孵化。
制度创新的“化学反应”迅速显现——仅2024年,学院就新增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6项,教师团队研发的“无人植保车”亮相秦创原总窗口,韭菜收割机等发明在“科技之春”活动现场被广大种植户围观。
“现在搞科研就像种庄稼,能够‘结果子’‘卖好价’,才是真本事。”学院青年博士魏维的比喻道出了改革带来的新气象。
魏维目前主要着眼于延安紫砂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延安紫砂陶土高附加值应用开展相关研究。他联合延安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有限公司,已构建出“原料制备→增材打印→烧结成型”的全流程紫砂柔性增材制造技术体系。
“当前项目已经具备产业化基础,正在计划开展中试实验。”魏维说,“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两个,认知世界与改善世界,作为青年科技人员,就要将科研做在生产线上,将论文实实在在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平台筑基 打造产业赋能“最强引擎”
走进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姚延琴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对延安苹果采后精准储运保鲜技术开展检测与研究。
“该项目聚焦延安苹果采后关键环节,运用精准技术,致力于延长苹果保鲜期,提升储运品质,对推动延安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姚延琴说。
和延安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一样的重点实验室,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还有4个,加上2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14个校级平台,共同构建起覆盖延安主导产业的科研矩阵。
平台建设的“精准落子”,源于对地方经济的“精细把脉”。围绕延安“农业强市”“能源转型”等战略,学院打造了延安市“苹果产业后整理”“油田化学品”等特色平台。在延安市肉牛养殖与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科研团队与吴起、子长肉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带动延安肉牛产业长足发展,特别在肉牛的引种、疫病防控和科学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延安市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喷雾器,预计能让延安果农每亩果园节省成本200元左右。
2024年,学院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后,技术经理人更成为校企间的“科技红娘”。“这些平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地方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的‘手术台’。”学院科研处处长车晓宁如是说。
服务升温 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四月的陕北高原春寒未尽,宝塔区温家沟村种植户李杨的食用菌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呼景明团队成员正蹲在菜垄间,手把手教李杨调控水肥比例:“菌渣发酵做基质,成本能降三成。”3年多来,呼景明共参加线下培训53场,培训2800多人次;线上培训3场,点击量达193.6万次,被菇农誉为“最接地气的食用菌专家”。这样的“科技赶集”,是学院年超百场的服务缩影。
在“百名教授博士服务团”的引领下,学院117名教师化身“志愿者”,足迹遍布延安所有县(市、区)。
苹果防冻害技术让洛川果农躲过“倒春寒”;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主推技术,实现了粪污处理覆盖率达到86.5%,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液体菌种”制作新技术,大幅缩短了平菇栽培周期,提高了菌种质量和接种成活率……
2024年丝博会上,企业与学院签订的技术协议,全部瞄准乡村振兴痛点。
“教授讲得透,咱们学得会。”安塞区菜农刘大民的感受,就是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把论文写在黄土高原上”最好的评价。
融合共生 跑出产教协同“加速度”
3月初,一场签约仪式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了,实习月薪3500元,考核通过后月薪能达到5000元以上。”谈起这次签约,学院石油和化学工程系张文博博士满脸自豪。
这种“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源于学院深耕产教融合的持久努力——从人才培养方案共订、课程项目共建到技术难题共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结出硕果。
“‘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市场阅卷’的人才培养闭环,让教育链与产业链实现了无缝衔接。”张文博说。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创新实践中锻造锋芒。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以“制度创新+平台赋能+服务下沉+产教融合”的四维实践,开辟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所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学府,正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厚植乡土的底气,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延安答卷”——在这里,科技创新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职教报国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