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听诊器换教具,医学博士早教界里闯出一片天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邹肖 姜建斌 朱燕
  白大褂换成育儿围裙,听诊器变成童趣教具,谁能想到,王娟,这位医学博士竟在早教界闯出一片天。从被质疑“博士怎么当保姆”的冷门创业者,到3000多个孩子口中亲切的“园长妈妈”,王娟用17年时光,在早教赛道书写着充满希望与温度的故事。
  2008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王娟,身着白大褂,在北京的社区里忙碌地开展义诊工作。那天,阳光透过社区活动中心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前来问诊的孩子和家长们身上。王娟专注地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却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家长因缺乏专业育儿知识,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状况常常手足无措,因为不了解护理要点,导致孩子的病情不断反复。那一刻,这个发现就像拨动了命运的齿轮一样,悄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早教托育不只是知识启蒙和能力训练,更要融入科学养护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娟在北京、韩国等地度过了充实而忙碌的6年。她白天在早教机构工作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考取相关证书,不断总结一线经验。终于,带着满满的收获,她回到家乡富县,决心创办自己的托育品牌。
  2014年,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王娟眼神坚定而执着,她抵押了房产,凑了30万元,创办了当地第一家专业托育机构凯德托育园。消息传开,质疑声此起彼伏。“博士怎么去当保姆”,这样的议论声不绝于耳。但她内心却无比笃定,她深知,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家乡的孩子们同样需要科学的早期教育,她要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创业初期,王娟遭遇了重重困难。家长对早教认知不足,专业师资匮乏,运营资金紧张,每一个问题都像拦路虎横在面前,但她没有退缩,凭借医学专长,创新性地将健康管理与早期教育相结合。在曾经那个小小的园区里,她和团队成员们精心呵护每个孩子。从饮食搭配到日常护理,从课程设计到情感关怀,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渐渐地,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信任的种子在家长心中生根发芽。现在,孩子们更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地玩耍、学习,欢声笑语不时萦绕耳畔。这里已服务了3000多名儿童,其中不乏语言迟缓、自闭症等特殊需求儿童,他们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就像为每一颗星星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一样,让家长交口称赞。
  “我是两个女宝的妈妈,大女儿5岁,在幼儿园中班,二女儿3岁,已经在凯德上学8个月了。”家长张萌说,“大女儿从小身体不好,没想到入园两个月,孩子就长胖了两斤,睡觉也变得自主起来。所以有了二宝后,我们毫不犹豫地也送了过来。两年来,两个宝宝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叠衣服,还能和其他小朋友良好地社交。送孩子来凯德上学,是我成为妈妈后最重要、最正确的选择。”
  难能可贵的是,王娟还将17年的宝贵经验整理成标准化体系,与17家机构共享。在她的办公室里,一摞摞厚厚的资料见证着她的付出与智慧。同时,她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推出“培训+就业+创业”模式,为行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
  教师郭玲玲说起在凯德的工作经历,满脸的自豪与感激。“我从事早教托育行业10余年了,加入凯德后,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系统化0-3岁婴幼儿护理知识和前沿教育理念,不断拓宽我的认知边界,我也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凯德就像一个人才的摇篮,身边的同事都很出色,还向周边托育园输送了大量优秀老师和管理人员。”
  从最初30平方米的小教室,到如今影响周边多地的专业机构;从被质疑的“博士保姆”,到受人尊敬的早教开拓者,王娟用17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用专业知识改变这片土地。”王娟的话语铿锵有力,她计划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周边省市,引入更多先进教育理念与资源。她还将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打造更专业的团队,持续深耕“一老一小”服务领域,推出更多特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