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精准助残要在“需”上下好功夫
徐剑锋
  初夏时节,延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机构内,处处洋溢着残疾人群体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在这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缓慢而坚定地进行上肢力量锻炼;原本沉默寡言的残疾人在护理员的一遍遍鼓舞和支持下,渐渐敞开心扉。
  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延安,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几年,从政府到民间,从公益组织到社会机构,一家家“残疾人之家”,一项项帮扶政策,一场场招聘会,一个个公益活动,“情暖残疾人”在我市蔚然成风。
  精准助残,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精准助残要在“需”上下好功夫。“授之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扶志”更要“扶智”,让他们凭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靠自己的努力在融入社会中开创美好生活,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
  做好精准助残这篇“大文章”,要问需于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应当看到,当下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很多:有的渴望就业援助,有的需要创业指导,有的希望资金支持……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确定帮扶措施,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为“个性定制”,更有效地“拉一把”“扶一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譬如,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订单式”技能培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开发残疾人专属的App,方便他们网上求职就业;推广小额担保贷款、标准厂房等,帮助一部分人实现自主创业。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牵引助力下,给残疾人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在电商运营、主播带货等方面开辟新途径,助力他们更好地走出困境。
  精准助残,从“需”字入手,要政府、社会、家庭多用点心思、下点功夫,也需要社会各界捧出一颗爱心、伸出一双援手,不是只把残疾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受助对象,还要把他们作为平等参与的主体。只有从内心深处拆除对残疾人的“歧视篱笆”,切实把他们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实现“无障碍”地体面工作生活,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让残疾人的脸上更多地绽放出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