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文化价值之争,绝非违建遮羞布
刘先卫
  近日,广东汕头“英之园”因违法占地被强制拆除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舆论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座网传耗资10亿的潮汕豪宅,以“天花板级”的潮汕雕花与恢弘建筑惊艳世人,却在文化价值与法律底线的激烈碰撞中,走向命运的终点。文旅局已明确表示,“英之园”建筑并不属于文物古建筑的范畴。其作为自行建设的民居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文化价值,根本不能超越其违法的本质。
  网友“改造为文旅景点”的呼声与文旅局“违建必拆”的坚定回应,将一场建筑的去留之争,推至法律与文化的价值天平之上。“英之园”纵然雕梁画栋,但违法占地54.561亩事实,连同陈氏兄弟的私人造梦与潮汕“建筑之乡”的产业标签,焉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处罚程序经过合法性审查,最终裁决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这是一场关于正义与真相的坚守,从而体现了对土地管理秩序的刚性捍卫。
  法律天平之下,秩序不容僭越。若因建筑之美或投资之巨而对违建网开一面,公共资源分配公平与城乡规划蓝图也将沦为纸上空谈。诚然,飞檐翘角间凝结着匠人智慧,红砖石雕中流淌着潮汕血脉,但文化保护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若为个别违建开启“文化特例”的先河,这无疑等同于默认“借艺术之名行土地掠夺之实”,最终受损的将是法律的公信力、城乡风貌的和谐统一,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
  “英之园”的违建历程,暴露出基层土地监管中那些隐晦不明的灰色地带。从2013年动工到2025年强制拆除,期间监管缺位、巨额资金、复杂利益与“建筑之乡”的行业惯性,交织成土地管理的难题。有网友“改造成景点”的提议,实则暗含公众对建筑艺术的珍视,或许可在法律框架内灵活变通文物建筑,但在法治的威严之下,这种“破坏中的拯救”方式,不应成为现代社会解决此类矛盾的理性选择。
  “英之园”的雕花邂逅法律的天平,一场关于美丽与正义的深刻讨论仍在进行中。雕花以其精致的线条和细腻的工艺,展现着艺术之美;而法律的天平,则以其沉稳的姿态和不可动摇的公正,象征着公平与正义。只有在法治的坚实框架内探索文化保护的路径,才能有效避免类似“英之园”的悲剧重演,使其不再在辉煌与废墟之间徘徊不定。让每一份匠心和艺术都在阳光的照耀下,自由且茁壮地成长。
  如今,拆除机械的轰鸣声终究会淹没“英之园”那精美的雕花与无尽的叹息。在这片50多亩违法建筑上,人们将反思土地治理与价值平衡的重要性。但网上这场争议不应止于一场围观,而应成为一面折射出土地治理漏洞、文物认定标准的多棱镜,更映照出社会对“美”与“法”的价值排序。当建筑美学与法治精神的博弈变得愈发清晰时,唯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之上的文化价值,此刻才能真正获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