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杜程政 张龙 贺小亚)“点火!”5月22日6时05分,随着子长市气象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李家岔镇标准化作业点的技术员李社会快速按下红色发射键。夜幕中,2枚增雨火箭弹拖着橘红色尾焰划破天际,直入云层开展“耕云播雨”作业。这是子长市气象部门今年抢抓冷空气过境窗口期,在全市8个作业点同步开展的首场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
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此次作业子长市共发射WR-98型火箭弹24枚,覆盖全市8个镇(街道)的农业主产区。截至22日8时,全市2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均记录到有效降水,平均降雨量达7.8毫米,其中涧峪岔镇最大降雨量达11毫米,有效缓解了子长市旱情和森林火险风险,还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当前正值春玉米拔节期,这场降水真是农民的‘黄金雨’。”在杨家园则镇千亩玉米高产示范田,种粮大户杨欢喜蹲身抓起一把土壤,湿润的土粒在指间缓缓散落。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检测显示,作业后0-20厘米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从作业前的48%提升至62%,达到作物最佳生长指标。南沟岔镇种植大户薛海金望着田间墒情监测仪喜笑颜开:“这场及时雨不仅省下1500元灌溉费,更让玉米穗期追肥有了保障。”
据子长市农业农村局初步测算,此次增雨作业直接惠及18.05万亩大田作物,按每亩节约灌溉成本25元计算,累计为农户减负超450余万元。子长市气象局副局长刘孙斌指着雷达回波图介绍:“我们通过5公里网格化监测体系,精准捕捉到冷暖空气交汇带在子长上空滞留的2小时窗口期,实现了从‘守株待兔’式抗旱向‘精准狙击’式保墒的转变。”
近年来,子长市持续完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建成8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8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形成覆盖全域的5公里×5公里网格化监测网络。针对6月夏播关键期,子长市气象部门已储备增雨火箭弹80余枚,农业部门也同步调拨耐旱玉米品种优质种源,全力保障农民顺利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