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到新城的那会,每天都要往旧城跑,好像我是一只风筝,线被攥在旧城的手心里似的。身边的人都笑我,新城多好,你咋还往旧城跑呢?我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回到旧城心里踏实。
延安的新城漂亮,楼房是新的,道路是新的,花草是新的,就连我家窗前的那株白玉兰都是新移栽来的。没事的时候,去全民健身运动中心锻炼,新铺的塑胶跑道舒服极了。鲁艺公园也是一个很好的去处,一湾碧水,几丛芦苇,三五成群的野鸭游荡在水面上,一两个垂钓的人,戴着遮阳帽,坐在水边一动不动。长条石铺的小路从公园草丛中蜿蜒穿过,婆婆纳从石缝间探出头,顶着淡蓝色的小花像星星一样晃眼,篱墙边粉红色的蔷薇花开得寂静而热烈。
登上观景台,那是另一种景象,以体育馆、大剧院、政务大楼为中轴线铺展开来的新城全景图,放眼望去,辽阔而壮美。但我总觉得,这美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坐在窗前,端一杯茶或者拿一本书,喝茶、看书。窗外,宽敞笔直的道路两旁,一树一树的樱花向远方蔓延,偶尔有一辆车疾驰而过,消失在路的转弯处。一只鸟落在玉兰树上,稍作停留便张开翅膀向远处飞去,枝丫震颤了一下,又恢复了平静。这株玉兰树被四根细长的木棍支护着,开过几朵洁白的花朵之后就一直安静地站在那儿,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这众多的树里面有没有它的同乡,更不知道它会不会感到寂寞。
春日的一个午后,一辆越野车停在了新城范公路边,车上下来几个人在树下摆了一个茶桌,他们喝茶聊天直到太阳落山才离去。接下来的日子,路边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一团,那里一簇,聚集在一起,或喝茶,或吃涮锅,有的干脆支起帐篷安逸地躺在里面休息。后来,在新城的好多地方,大剧院旁的樱花树下,延州牡丹园前的柳荫里,新城高高的观景台上,到处都能看到欢声笑语的人们。
入夜,万家灯火亮起,霓虹灯不断闪烁,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相约来到烧烤店,坐在露天餐桌前吃烤肉喝啤酒,时而传来划拳的笑闹声,如同平静的湖面荡起的层层涟漪,寂寥的新城生动了起来。
一天早晨,我忽然被一阵喧闹的嘈杂声惊醒,我发现在小区东门外像变魔术似的,一夜之间,从北向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摊,真有点让人不敢相信。有卖衣服床单被罩的、有卖锄头铁锅杂货的、有卖秧苗花卉的、有卖瓜果蔬菜的、有卖早餐小吃的……人流涌动,叫卖声声。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有点恍惚,脑海里竟浮现出那幅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图》传世名画的繁荣景象。
我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往过看,卖鸡蛋的大叔拉着长长的嗓音吆喝:“散养鲜鸡蛋,营养又健康……”他身后的货车上,整整齐齐码放着几摞又大又圆白生生的鸡蛋,人们立刻围过去,你一盘他两盘地抢购起来。床单被罩及枕套的花色都非常好看,一对枕套让我爱不释手,只是不清楚能否套得上家里的枕头,卖枕套的大姐明白了我的心思,她爽快地让我带回去试试,不合适第二天再拿来换。在杂货摊前,我还买到了针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镢头和铁锄吸引着我,它们让我想到了土地、庄稼。
卖花的小姑娘长得漂亮,好多人围着看花,当然也看小姑娘。小姑娘一双纤纤素手摆弄着花卉,大红的、浅粉的、淡蓝的……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颜色,荟聚在一起,简直就是花的海洋。我喜欢君子兰,也喜欢茉莉花,最后还是选择了比较好养的多肉绿植。听说穆家豆腐不错,得买一点。鲜嫩的小乳瓜,刚掐断的径上还渗着水珠,也得称上两斤。坐在地上的大娘,身前摆放着一堆鲜灵灵的水萝卜,红红的萝卜青绿的叶子能滴出水来,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赶集卖菜的情景,忍不住走上前买上两三斤。更让我惊喜的是一大堆辫子一样长的新蒜,也只卖十元,还可以随意挑选。一辆大货车拉来满满一车的莴笋,一个年轻人站在车上三下两下除去莴笋杆上的叶子,不一会儿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水果摊前,红壤小瓜、绿皮西瓜……看着就让人挪不动步。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一溜儿排过去,有卖酱香饼的、有卖洋芋叉叉和杂面的、有卖包子油条豆腐脑的……生意最火爆的还数卖大肉火烧和煎饼果子的,摊位前排了很长的队。大肉火烧在油锅里打个转身,捞出来金光闪亮,看着就有食欲。卖煎饼果子的中年男子,手脚麻利,挖一勺面糊在煎饼鏊上顺时针推开,一系列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接过来咬一口,酥脆可口非常好吃。
九点多了,我提着大袋小袋满满当当的瓜果菜蔬、生活用品,还留恋在早市上不肯离去。我喜欢这热热闹闹的早市,喜欢延安新城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