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那天,瓦窑堡下了一整天雨。烟雨蒙蒙,雾气氤氲,雨水在街巷间汇成小溪,潺潺流淌。古堡在雨中显得格外静谧,漫步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撑一把小伞,看清水在青砖灰瓦的窑洞间蜿蜒流过。举目望去,亭台楼榭掩映在绿树碧水间,烟波浩渺处,恍若置身江南。
瓦窑堡是陕北四大名堡之一,自古享有“天下名堡”的美誉。据记载:“瓦窑堡,元初建,因山为堡”,七百多年的历史沉淀让每一块砖石都刻满故事。中央红军长征至此,更让这座古堡载入史册。
柔情的雨为古堡披上一层薄纱,平添几分宁静、素雅与神秘。雨色空蒙中,古堡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黑白交错,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
漫步古城街巷,脚下青石板经数百年磨洗而光滑清亮,在雨水浸润下,仿佛诉说着时光往事。我不由放慢脚步,踯躅行至中山街,伫立伟人旧居窑洞前。恍惚间,似有吟哦声从窑洞飘出,仿佛看见一位面容清瘦的长者端坐沉思,额间布满智慧,五角星在煤油灯下熠熠生辉。谁能想到,就在这孔简陋的窑洞里,伟人写就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不朽著作,以及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望着院中高大的铜像,蓦然回首,但见细雨绵绵,黛青满院。随风而至的是松脂馨香,随风而去的是夜莺心曲……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歌声隐隐约约从天际传来,如梦似幻。
走在瓦窑堡街巷,条条街巷如书页般翻过,古意盎然。岁月的雨无遮无拦地淋下,滴滴答答,如泣如诉,令人感受着地老天荒的沧桑。
秀延河畔的二道街平日鲜有人至,雨中更显冷清。这条青砖铺就的街道两旁,青灰色窑洞与围墙相映,古色古香。踱步间,不觉来到瓦窑堡会议旧址。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这次在民族存亡关头召开会议,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窑洞前,望着蒙蒙细雨,这瓦窑堡的雨美丽了我,也感动了我。或许是这雨水洗净了遮蔽视线的尘埃,滋润了伟大战略的诞生;又或是这雨的力量,促成了会议的圆满。
远山若隐若现,近处炊烟袅袅。细听雨落窑顶的嘀嗒声,如珍珠落盘,时急时缓,似在演奏红色乐章。
乘着雨景,我前往革命烈士陵园。幽静的墓园中,花岗岩雕像矗立于苍松翠柏间。我轻移脚步,生怕惊扰逝者安宁。凝视英雄刚毅的面容,心中充满崇敬与追思。是高耸的纪念塔,是塔身镌刻的千余英名,更是那些无名烈士的故事,永远流传在瓦窑堡的大街小巷。烟雨蒙蒙,我心悠悠。看这盛世繁华,正如你们所愿!
退耕还林以来,瓦窑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远眺烟波浩渺,近观流水潺潺。秀延河如沉稳的护卫,默默倾听古城沧桑,守护历史变迁。
在历史洪流中,瓦窑堡焕发新颜。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秀延河上五座橡胶坝拦截出碧波湖泊,为古城增添灵气。文化休闲公园、龙虎山公园展现城市新貌。青砖灰瓦的街面透着历史沧桑,而时尚店铺又彰显现代气息。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宝塔、高楼、大桥流光溢彩;广场上乐声阵阵,舞姿翩翩。“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正是瓦窑堡人的幸福写照。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历史已成过往,唯有永不停歇,方能永葆古堡的青春。在一次次的奋斗与革新中,瓦窑堡人愈发神采飞扬。
烟雨古堡,诗意古城。雨仍淅沥,我立于新桥,望秀延河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安定塔云雾缭绕,高楼鳞次栉比,行人花伞点点——人在景中行,宛如画中游。不似江南,胜似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