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5日
与文物对话
吴龙迪
  每一件物件自诞生起,便承载着独属于它的故事。历史文物更是如此,它们或是静静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接受着人们的参观与赞叹;或是依旧深埋于地下,等待着后人的发掘与探索。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它们都仿佛在悄声诉说着往昔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宛如历史的呢喃,轻轻拨动着时光的弦。
  今年,我有幸跟随富县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同踏上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征程”。
  我们首先探寻的是仰韶时期的文物。车辆缓缓行驶在富县洛阳社区后的一条铁道旁停了下来。铁道周边显得有些荒凉,杂草肆意生长。铁道下方,有一个幽深狭窄的涵洞。司机师傅展示出了高超的驾驶技术,吉普车几乎是擦着两边的石壁,在泥泞的涵洞中艰难前行。发动机发出阵阵轰鸣,轮胎在泥沼里奋力转动,车身也随之左右摇晃,好几次都陷入泥坑动弹不得。好在师傅经验丰富,凭借精湛的车技,一次次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涵洞。紧接着,又是一段坡度达50度、长度约100米的陡坡。好不容易爬上陡坡,眼前出现一大片平整且被翻过的玉米地,这里便是我们的目的地。作为一个对文物发掘了解甚少的“门外汉”,眼前的景象让我满心疑惑。在我的认知里,文物发掘现场应该布满了发掘坑,考古人员手持放大镜、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件文物。
  在此负责发掘文物的十一队队长吕永前告诉我们,这片玉米地里,发掘的是仰韶文化的遗迹,主要有砂陶、泥陶,细分的话还有灰陶、红陶,大多是生活用具的残片。另外,那些白色的钙化物其实是人骨,大多是附近荒坟在地质运动中裸露出来的部分。在富县境内洛河两岸,类似仰韶遗迹的残片比较常见。凭借现在的文物还原技术,利用这些残片就能还原出文物的原貌,甚至文物器具表面的绳压工艺都能完美再现。
  吕永前和队员们在玉米地里,脚踩着松软的泥土,眼睛紧紧盯着地面,认真探寻着每一片未曾见过的残片。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收集了满满一袋子仰韶时期的文物残片。大家把残片摆在地上,热烈地探讨它们原本的模样,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恍然大悟。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带一个孔的石片是石刀,用于切割;带很多孔的陶片则是当时人们使用的篦子,用来分离蒸煮的食物。这就是文物的独特魅力。
  仰韶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尽管时空相隔甚远,但通过这些陶土残片,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制作工艺、饮食习惯、生活状态等,这对于研究黄河流域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
  告别吕永前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直罗镇。在直罗镇的一家小旅馆里,我们见到了第八队队长同玉琦,他和队员们正忙着在电脑上整理上传拍摄的文物资料、拓片以及卫星定位数据。
  从同玉琦那里得知,他们这组负责的文物普查目录中,仅直罗镇就有五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其中一处名为“大观圣作之碑”。这块声名远扬的石碑隐匿在直罗村的后山上。山上有一条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石碑稳稳地矗立在沟壑旁,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走近石碑,能隐约看到上面刻有“可入学”“不得入学”的字样,我们猜测这可能是为一座文庙院所立。石碑很高,足有两个成年男子那么高,石碑表面已经斑驳不堪,部分还出现了爆裂脱落的情况。石碑后方是一大块平整的土地,极有可能是当年文庙院的所在之处。
  同玉琦拿出无人机,对周边区域进行拍照,队员们则使用卫星定位仪器给石碑定位。至于石碑上的具体文字内容,还需要经过拓印分析才能整理出来。这让大家心痒难耐,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石碑上究竟写了些什么,仿佛能通过它与宋徽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富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存的文物种类丰富,历史跨度极大。除了已发现的文物、古迹,还有一些尚未发掘的古墓。这些对于研究富县人文历史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