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新媒体视野下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研究
李宁
  文化润疆工程是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熏染和引导边疆人民,以增强其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边疆人民的精神生活,但这一过程离不开新闻报道与传播助力。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能让公众更为便捷地获取丰富信息,还能为交流互动提供平台,进而为文化润疆工程更有效推进提供支持。以下基于新媒体作用进一步构建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策略,旨在提升传播效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标。
  一、新媒体在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助力下,这一局面可被打破,除了各级宣传部门、官方媒体机构等参与新闻报道和传播外,相关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等也能建立新媒体阵地,在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和传播中发声。同时,普通民众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表达自身观点、潜移默化为其传播助力,比如可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分享、创作短视频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文化润疆传播链条。在多元发声、协同传播的新格局中,文化润疆声音来源可更为广泛、视角更为多样、表达更为接地气。
   (二)传播内容多样化
  在新媒体助力下,文化润疆内容的表达形式与题材范围均能得到拓展。在表现形式上,图解、动画、短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得到应用,可支持政策解读、成就报道等内容更为生动易懂,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在题材范围上,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传统节庆、非遗展示等可依托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得到展现,使得文化润疆工程新闻的报道内容更为丰富,进而生动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实践。
  (三)传播渠道丰富化
  依托新媒体可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多平台传播网络。其中,主流新闻资讯平台承担发布重要信息、深度解读相关政策的核心功能,帮助人们更了解文化润疆工程;社交媒体平台可在信息聚合、议题讨论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凝聚共识,也能作为了解民间声音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平台可在展示文化魅力、传播地方风情、讲述生动故事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得文化润疆工程成就生动呈现;直播平台可为实时展示和互动提供助力,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二、新媒体视野下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策略构建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
  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工作应该系统规划、统筹考量。想要充分借力新媒体,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极为必要,且要明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为整体工作提供方向指引。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作为工具和手段,不应该喧宾夺主,而应更为突出“润”的价值,避免陷入工具化思维和表面宣传误区中。构建协同机制也是关键所在,可从跨部门、跨区域协调入手,有效整合宣传、文化、教育、旅游、网信等部门,通过明确各方职责、落实信息互通与行动协同,切实打破信息壁垒和资源分割,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此外,健全保障体系也是强化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旨在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保障传播项目的持续性和创新性,为新媒体下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更具内生动力打下基础。
  (二)加强内容创新,提升核心吸引力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始终是新闻报道与传播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到文化润疆工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能容应该扎根生活,将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和普通群众,从中挖掘更为真实的、能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故事和感人细节,激发受众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在叙事方面,应引入和应用故事化讲述、场景化构建、人格化表达等手法,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和情节,为受众感知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提供助力,使得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互助友爱等以更具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的形象呈现。此外,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赋予文化叙事新途径,使抽象文化理念和成就变得直观可感,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在内容创新中,也要打造特色,培育文化IP,比如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标志性文化符号、优势文化项目等,并进行系统化、品牌化的新媒体包装和运营,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IP集群,如系列微纪录片、主题短视频栏目、线上文化体验活动等。
  (三)拓展平台运营,优化矩阵效能
  各类新媒体平台在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如果以“散养”方式经营,传播效果将难以掌控,且传播深度受限,因此必须提升运营水平。比如,对于微信、微博、主流短视频平台等应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如提升内容策划前瞻性、视觉呈现精致度、文案撰写吸引力、互动回复及时性等,确保稳定输出优质内容,这样可继续维持用户基数,发挥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这些平台还能继续布局新渠道,达到拓展覆盖面目标,如布局新型垂直社区、知识分享平台、音频平台等,还能与国际性平台对接,进一步拓展传播边界。从长远视角分析,新媒体平台运营应强化矩阵协同,如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明确各平台功能定位和内容侧重,实现差异化互补,并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适配、全平台分发”工作流程,确保优质内容覆盖各类用户群体,形成传播声势和叠加效应。
  (四)激发用户参与共创,构建传播共同体
  用户是更广阔、更具潜力的传播主体,激发他们的传播热情并使其参与其中至关重要。比如,可精心策划线上互动环节,设置热点话题引导讨论、发起内容征集活动、组织直播连麦交流、开展线上投票或问卷调查等,吸引用户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培育线上社群,围绕共同文化兴趣点开启线上交流、发表意见等,促进用户之间连接、互助和文化认同感培养;鼓励用户创作,主动发起主题鲜明、参与门槛适中的用户内容创作活动,鼓励普通用户分享自己与文化润疆相关的故事、见闻、才艺和感悟,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润疆的传播主体和生动代言人。此外,还要建立反馈闭环,如开通便捷的意见反馈渠道,认真倾听用户评论、私信中的声音,对合理建议进行及时吸纳改进,对疑惑和关切给予真诚回应和解答。
  新媒体具有强大连接力、渗透力和创新力,可为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开辟全新路径。本文所提出的策略能够为新媒体充分发挥效能提供支持,助力文化润疆传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未来,文化润疆工程新闻报道与传播研究还需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敏锐洞察受众需求变化,以推动文化润疆在新媒体时代行稳致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学院)